入侵红火蚁(Red imported fire ant, RIFA;Solenopsis invicta)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Parana)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在20世纪初因检防疫上的疏失而入侵了美国南方,这原本不起眼的外来火蚁,却造成美国在农业与环境卫生上非常重要的问题与经济上的损失。
美国南方已有12个州超过1亿公亩的土地被入侵火蚁所占据,对于美国南部这些受侵害地区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每年估计约数十亿美元以上。因商业活动与农业运输全球化的影响,而使火蚁的问题不再只是美国或是美洲国家需要重视的问题。虽然入侵火蚁早已恶名昭彰,在美国其他未被入侵的州及全世界各国皆极力防范入侵火蚁的侵入,但因交通便利且世界贸易全球化的趋势快速发展,而使防堵火蚁向外扩散的策略终究百密一疏,波多黎各也在1975~1984年间遭入侵,1998年发现入侵南加州,更于2001年入侵红火蚁成功的跨越太平洋,于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建立了新的族群,且已造成部份区域农业与环境上的危害。
亚洲地区一直未有发现入侵火蚁的报告发表,台湾旧纪录
中有3种火蚁属(Solenopsis)种类被纪录,但未曾发现有入侵火蚁。但2003年9~10月于桃园与嘉义地区发现疑似火蚁入侵农地案例,经采样鉴定后确定是危害美国、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入侵红火蚁已于台湾地区发现,且陆续获知有农民与民众被蚂蚁叮咬而送医的案例。
*真社会性的生活结构,蚁巢中除专负责生殖的蚁后与生殖时期才会出现负责交配的雄蚁外,绝大多数的个体都是无生殖能力的雌性个体(职蚁)。
*无生殖能力的职蚁可分为工蚁与兵蚁亚阶级,阶级结构变化为连续性多态型。
*成熟蚁巢中的蚁后每天约产1500~5000个卵,卵发育至成虫约需20~45天(工蚁)、30~60天(大型工蚁)、180天(兵蚁、蚁后与雄蚁)。
*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会以土壤堆出高约10~30公分直径约30~50公分的蚁丘,但新形成蚁巢约在4-9个月后才会成熟而出现明显小土丘状的蚁丘。
*蚁后寿命约6~7年,职蚁(工蚁和兵蚁)寿命约1~6个月。
*入侵红火蚁并没有特定的婚飞时期(交配期),只要蚁巢成熟全年都可以有新的生殖个体形成。雌雄蚁会飞到约90~300 公尺的空中进行婚飞配对与交配,完成交尾的雌蚁约可以飞行3~5公里降落寻觅筑新巢的地点。
*入侵红火蚁成熟蚁巢,平均每年约可以产生4500只生殖雌入侵红火蚁成熟蚁巢,平均每年约可以产生4500只生殖雌蚁。族群分为单蚁后与多蚁后型。成熟的单蚁后蚁巢中约有5~24万只个体,每英亩可以形成80~120个蚁丘,成熟的多蚁后蚁巢中约有10~50万只个体,每英亩可形成超过400个蚁丘。
蚁巢特徵入侵红火蚁成熟蚁巢明显拢起的蚁丘,则是极容易快速认定红入侵火蚁的方法之一,因为台湾约270种蚂蚁中没有会筑出拢起地面高于10公分以上蚁丘的种类,因此由小山丘的蚁丘是可为判定是否为入侵红火蚁的依据之一。但仍要注意,入侵红火蚁族群在未成熟前的蚁丘并不明显,容易与其他种蚂蚁的蚁巢造成判断上的错误。
入侵红火蚁进入台湾可能的途径
*受蚁巢污染的种苗、植栽等含有土壤的走私园艺产品。
*受蚁巢污染进口培养土(如蛭石、泥炭土、珍珠石)。
*货柜夹层或货柜底层夹带含有蚁后的蚁巢。
入侵红火蚁进入台湾后的扩散途径
*主动扩散(自然扩散):自然迁飞、洪水扩散。
*被动扩散(人为扩散):园艺植栽污染、草皮污染、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设备、空货柜污染、车辆污染等。
火蚁(Fire ant)的名称便是在描述被其叮咬后如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入侵红火蚁蚁巢在受到外力干扰骚动时极具攻击性,成熟蚁巢的个体数约可达到20万至50万只个体,因此入侵者往往会遭受大量的火蚁以螫针叮咬,大量酸性毒液的注入,除立即产生破坏性的伤害与剧痛外,毒液中的毒蛋白往往会造成被攻击者产生过敏而有休克死亡的危险,若脓泡破掉,则常常容易引起细菌的二次性感染。在1998年所做的调查,在南卡罗来纳州约有33000人因被蚁叮咬而需要就医,其中有15%会产生局部严重的过敏反应,2%会产生有严重系统性反应而造成过敏性休克,而当年便有2件受火蚁直接叮咬而死亡的案例。
杂食性的火蚁除对生态环境中土栖的动物造成浩劫般的伤害外,在一些危害严重的地区往往泥土中的蚯蚓都会被捕食殆尽;除攻击土栖动物破坏土壤微栖地外,火蚁也会对于农作物造成相当程度的伤害,火蚁取食作物的种子、果实、幼芽、嫩茎与根系,对于作物的成长与收成造成经济上极大的损失。
火蚁的蚁巢也常常入侵户外与居家附近电器相关的设备中,如电表、电话总机箱、交通号志机箱等,造成电线短路或设施故障,据统计在美国入侵红火蚁对于相关电器设施的危害每年就高达1千万美元的损失。
光估计美国德州因火蚁危害造成财政上的损失每年就高达3亿美元,其中包括家畜、作物、公共卫生、环境生态上的伤害。入侵红火蚁(RIFA)对于美国南部受侵害地区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每年估计在50亿美元以上,造成农业上的损失约在7亿5千万美元以上。
入侵红火蚁的防治相当困难。也许使用最毒的杀虫剂对抗RIFA是有效的,但也对于原本的动物相造成伤害,却也造成火蚁再次卷土而来的可能性。如果防治措施无法100%将火蚁灭绝,部分蚁巢将会移到邻近的地区。虽然饵剂毒杀与蚁丘浸湿施药的防治方法有效,但需要处理所有的地区并确保火蚁不会再发生。
§二阶段化学药剂防治法
二阶段处理方法是将二种处理方法共同配合使用,这也是最被研究人员与防治人员所推荐使用的方法。在红入侵火蚁觅食区散布饵剂,而约在10~14天后再使用独立蚁丘处理方法,并持续处理直到问题解决。二阶段处理方法建议每年处理二次,通常在4~5月处理第一次,而在9~10月再处理第二次。二阶段化学防治药剂防治方法建议用药,经农药谘议委员会通过3种饵剂与6接触性药剂可以使用于农地的火蚁防治工作上(表一)。
饵剂 (Baits)
赐诺杀 (spinosyns)
芬普尼 (fipronil)
百利普芬 (pyriproxyfen)
独立蚁巢处理 -
接触型杀虫剂
(Individual Mound Treatments-Contact Insecticides)
百灭宁 (permethrin)
赛灭宁 (cypermethrin)
第灭宁 (deltamethrin)
芬化利 (fenvalerate)
加保利 (carbaryl)
安丹 (propoxur)
表一、二阶段防治法建议用药
饵剂
大部分火蚁饵剂用药的剂型多使用磨碎的除去油脂的玉米颗粒为饵剂的基质及大豆油为载体,也就是说黄色固体的材质是去油脂的玉米颗粒,而作用的药剂原料是加在大豆油中,再将含有药剂的大豆油与玉米颗粒混合,而大豆油将是饵剂吸引蚂蚁来取食的重要成分。但大豆油常常会因为过期而开始腐败,而影响对蚂蚁的诱引力,所以需要在饵剂新鲜的时候尽快使用。饵剂中所使用的药剂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化学药剂(毒剂),第二类为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s,IGR)。一般研究调查显示不管饵剂使用那一种药剂类型,所获得的防治效果都仅能防除85%至95%的火蚁族群。但明显的差异在于可见蚂蚁族群数量减少开始时间与速度上,一般而言,生长调节剂的成效要比较延后,但其却较有利于去控制火蚁族群的拓展阶段。散播火蚁饵剂最低有效量的公式,大部分状况约每4000平方公尺需要洒1公斤的药剂。
●使用新鲜的饵剂
●于乾燥的地表状态施用饵剂,饵剂施放后12小时内并无下雨的状况
●使用在火蚁积极觅食的地点
●禁止将饵剂再混合其他物质如肥料
●使用正确的口径与药量
在严重危害区域与中度危害区域以灌药或粉剂、粒剂直接处理可见的蚁丘,此种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的防除98%以上的蚁丘。但其明显的缺点是在仅能防治可见的蚁丘,但许多新建立的蚁巢是不会产生明显蚁丘,在一些防治管理措施较为密集的地点也较不易看见蚁丘,而往往会造成处理上的疏漏。大部分灌药的剂型产品每个蚁巢需要加入5~10公升的药剂才有效果。
在轻度危害区域可以选择使用如热水的非化学处理方法来代替前述IMT药剂防治方法,可以减少药剂对于环境的冲击。其方法是直接利用沸水处理可见蚁冢,利用这种处理方法对于蚁丘是有接近60%的防除效果。每个蚁丘至少要使用6公升的沸水,而且这些沸水要尽可能浸湿蚁巢所有区域,单次处理成功率较低,但连续处理5-10天也许会成功。但要小心处理的过程免于被沸水烫伤,而且沸水处理也会伤害到周围的植物。
另一种非药剂的防治方法是利用水淹,蚂蚁可以被淹死,但要成功地将蚁丘杀死的比例非常低。有效利用水淹方法是需直接挖掘蚁丘,将整个蚁巢放入约15~20公升盛满含清洁液的水桶中,且放置约24小时以上,可以将可见的成熟蚁巢铲除。注意!在挖掘蚁丘时会遭受许多火蚁的攻击。这个方法最大的缺点是无法处理危害面积较大的地区;另外在处理蚁巢时切勿将蚁巢打翻造成危险。
在美国利用生物防治防治火蚁的方法已被研究,且已有初步的释放性试验成果,但仍未达成熟的阶段。有两类生物防治方法被认为具有效控制入侵红火蚁族群密度的潜力,为来自南美洲火蚁原生地的小芽苞真菌与火蚁寄生蚤蝇。虽然无法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将入侵红火蚁完全灭绝,但是希望降低入侵红火蚁的生存优势,使本土蚂蚁的得以与其竞争。
小芽苞真菌会藉由受感染的工蚁,利用交哺作用传给蚁后,一经感染蚁后的体重将会大量减低,产卵量降低,而导致整个蚁巢渐渐衰弱。小芽苞真菌也可以由工蚁将其真菌传染给蚁后幼虫,化蛹、羽化后的蚁后仍会受到感染。蚁巢可以在9~18 个月内被灭绝,在处理3个月后蚁巢便会明显的变小。但研究人员有发现,在多蚁后的蚁巢中并不是所有的蚁后会受病原菌的感染,也就是有些蚁后具有明显的抗性。小芽苞真菌是在1973年于南美洲发现,经试验后调查1996年已在美国立足。另一利用小芽苞菌防治火蚁的主要原因,是研究发现小芽苞真菌并不会感染美国本土的蚂蚁种类,而只会感染入侵红火蚁与入侵黑火蚁,具明显种的专一性。
火蚁寄生性蚤蝇会将卵寄生在火蚁工蚁的身体,卵孵化后幼虫会在蚂蚁的头部取食,最后工蚁将会死亡,幼虫在蚂蚁头部化蛹四周后羽化为成虫。寄生蚤蝇会严重影响并瓦解火蚁族群的觅食行为。。研究指出火蚁寄生蚤蝇具有明显寄主专一性,仅寄生入侵红火蚁。另外火蚁寄生蚤蝇容易利用火蚁大量饲养。
入侵火蚁公共卫生教育
遭火蚁叮咬的基本症状
当蚁巢受到外力干扰时,红入侵火蚁会迅速的攻击入侵者,工蚁会以大颚紧咬著皮肤,且利用其无倒钩的螫针连续针刺7至8次,将毒囊中大量的毒液注入,毒液中有高浓度的毒性物质,立即会引发剧烈的灼热感,此种灼热与痒的感觉将持续1小时以上,4小时后在被螫处将会形成水泡状,此白色脓泡将会持续许多天,大部分的人会在10天左右便可以复原,但通常会留下一些疤痕,若脓泡破掉,则常常容易引起细菌的二次性感染。对一些体质敏感的人则会因红入侵火蚁的叮咬,产生过敏性的休克反应,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死亡。对于火蚁毒性过敏的反应常是脸部躁红,一般性的荨麻疹,脸部、眼睛与喉咙肿胀,胸痛,呼吸停止,说话困难模糊,麻痹及心脏病发。
遭火蚁叮咬后的基本处理步骤
*火蚁叮咬后的治疗,可以先将被叮咬的部分进行冰敷的处理,并以肥皂与清水清洗被叮咬的患部。
*一般可以使用含类固醇的外敷药膏或是口服抗组织胺药剂来缓解搔痒与肿胀的症状,但尽量于医生诊断指示下使用上述药剂。
*被叮咬后应尽量避免伤口的二次性感染,与一般水泡处理方式不同,需避免将脓泡弄破。
*在被火蚁叮咬后有较特殊的生理反应须与医生联系,并向医生详述是被火蚁所叮咬后的症状。
*部分人会对蚂蚁叮咬有较剧烈的反应,如全身性搔痒、荨麻疹、脸部躁红肿胀、呼吸困难、胸痛、心跳加快等症状时,必须尽快找专业皮肤科或过敏专科医师就诊。
*若是本身便是患有过敏病史的人被火蚁叮咬,需紧急求助于过敏症的专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