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菁是鞘翅目芫菁科的昆虫,又名地胆。最常见的为豆芫菁,成虫黑色;头红色,具1对光亮的黑瘤;前胸背板中央和每个鞘翅中央各有1条灰白毛宽纵纹;小盾片、鞘翅侧缘、端缘和中缝,各腹节后缘均镶有灰白色绒毛。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栉齿状。
芫菁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在辽宁、河北、河南、山东等地1年发生1代,在湖北1年发生2代,以5龄幼虫(伪蛹)在土中越冬。6月中旬化蛹,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成虫发生为害期,大豆开花前后受害最重。成虫白天活动,尤以中午最盛,群聚为害,喜食嫩叶、心叶和花。活泼,受惊吓时常假死落地。可分泌黄色液体,这种液体含有芫菁素,触及皮肤可导致红肿起泡。幼虫在土中活动,取食蝗卵。成虫交配后,7—15天后开始产卵,产卵期最短6天,最长可超过30天,一般20—30天左右即可孵化。
对芫菁可采用深翻灭虫、捕杀成虫、使用药剂进行叶面喷雾等手段来进行防治。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拟步甲总科 Tenebrionoidea 芫菁科Meloidae
古希腊时期,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早在记载西班牙苍蝇的药效,而芫菁的翅亦会用作研制发起水泡的膏布,并用作抗刺激药。在古代中国曾出现世上首个有记录的臭弹(stink bomb),就是以这些芫菁昆虫类,混合砒霜、附子和人类的粪便而成。在桑特利亚(Santeria),这些芫菁则会用作制香。而芫菁更早已是世界知名的春药,罗马帝国开国君主屋大维的妻子莉薇娅,会将斑蟊混入宾客的食物当中,引诱宾客轻薄自己,其后再以此勒索。据记载,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1050—1106),亦因曾服用斑蟊而有损健康。1572年,法国外科学医生巴雷(Ambroise Paré)曾记录了一位男子服用一定份量的荨麻(nettle)和斑蟊后,出现一种“最可怕的淫乱症”。1670年代,法国黑魔法师La Voisin会混合烘干的鼹鼠(moles)和蝙蝠的血液制成渗入路易十四的食物,以维持路易十四对他的情妇蒙提斯斑夫人(Françoise-Athénaïs,marquis de Montespan)的需索。18世纪,斑蟊昆虫在欧洲流行,在法国称之“pastilles Richelieu”,萨德侯爵更被指在1772年给妓女服用大茴香(anise)味的香碇和西班牙苍蝇,强行与妓女群交及鸡奸她们,萨德侯爵因此被判处死,但及后上诉得到缓刑。
同时,西班牙苍蝇亦会用作为堕胎药、兴奋剂(因为用后会导致失眠及精神紧张),甚至毒药,若以粉状渗进食物则不易察觉。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女伯爵Toffana研制的毒药“Aqua toffana(aquetta di Napoli)”,就是以砒霜和西班牙苍蝇混合而成。据说,在水和酒中加入4至6滴,服后数小时内便能无痛死亡。为了证明西班牙苍蝇令人致死的药效,他们会进行测试,其中一个方式是将中毒死者的内脏分解于油中,涂在兔子的脸上,以观察兔子是否出现水泡。
芫菁成虫多在中海拔以下,山区林缘植物叶面极为普遍,常成群啃食蕨类植物。
1.体长约14~27mm,体背为黑色,头部橙红色,翅鞘末端具灰白色长毛
2.成虫上翅特化成硬鞘,叫做『鞘翅』,膜质的下翅摺收在鞘翅下
3.多数触角是锯齿状
4.翅鞘薄且软,没有光泽
5.头圆,颈部较长,身体肥大,尤其是腹部,成虫的翅鞘亦颇柔软,雄虫的翅鞘较雌虫稍长
因为芫菁有咀嚼式口器,所以成虫是吃叶子的,是植食性昆虫,但是幼虫却是寄生性的肉食昆虫。
芫菁的幼虫乘着雌蜂,趁雌蜂在产卵时偷渡到蜂卵上,定居在蜂卵上的芫菁幼虫把蜂卵里的卵汁吸光,幼虫在皮筏上第一次蜕变。蜕过皮的二龄幼虫抛弃花蜂的卵皮浮在蜂蜜上,吃光蜂蜜,吃饱了的二龄幼虫已经能站立起来,并且排出红色的粪便。
芫菁的三龄幼虫会一直不动,就跟普通的蛹一样,有些人称它作「拟蛹」。在壳内沉睡很久的拟蛹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拟蛹在蜕壳后出现的第四龄幼虫外型竟然和第二龄幼虫一模一样。第四龄幼虫在蜕变为蛹后,就进入昏睡状态直到变为成虫。破壳而出的芫菁成虫在花蜂小房间的土盖上开洞,然后钻出地面生活。
成虫色鲜豔,因能分泌斑蝥素,故无需用到保护色。长3~20公釐(0.1~0.8吋)不等,多数在10~15公釐(0.4~0.6吋)之间。体细长,革质,上覆金属绿或蓝色鞘翅,常有带纹。
雌虫产卵3000~4000粒,但因生活史复杂(变态过度)而仅少数存活。蜂芫菁(Sitaris muralis)雌虫把卵块产在独栖的蜂巢附近,幼虫孵出後在整个冬季进行休眠;春季,细小的三爪幼虫附在蜂体上,有时被称为「蜂虱」(bee lice)。它们吃蜂卵和贮藏在蜂巢中的食物,经几个发育阶段,从幼虫变成无足的蛴螬型;蛹期结束後,羽化的成虫落在地上,开始取食栽培作物。
有些种类(如横带芫菁〔Epicauta vittata〕)的雌虫把卵块产在地上或土中;三爪幼虫吃蝗卵,经几次蜕皮,以假蛹越冬,经过几次幼虫阶段,最後才化为真蛹,蜕变为成虫。地胆亚科(Meloinae)的种类有时称油芫菁,它们与多数芫菁不同,无後翅,左右鞘翅也不在背中线相对,鞘翅很短并部分重叠;能分泌一种有恶臭的油质,具防敌的保护作用;有几种雄虫的触角铗状,交配时用以握住雌虫。欧洲及北美的一种常见的油芫菁的属是油芫菁属(Meloe)。
(1)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做好除草松土,维持果园清洁。
(2)人工防治:在果园内外的瓜豆或果树上点片发生时,可采取网捕,以杀死成虫。
(3)药剂防治:对普遍严重发生的果园,可在果实近成熟期,采用905敌百虫8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加80%敌敌畏1000倍液,或10%灭百可2000倍液加80%敌敌畏1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或30%双神乳油2000倍液等较低毒的药剂挑治
芫菁有很强的肾毒性,属剧毒物品。实验显示:小鼠注射芫菁素7.5~10毫克,连用10天,可致心肌纤维、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肺脾瘀血或小灶性出血。其对皮肤粘膜及胃肠道均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吸收后由肾脏排泄,可刺激尿道,出现肾炎及膀胱炎症状,甚至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成人口服0.6克能导致中毒,致命剂量为1.5克。
吉丁的生活史是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
芫菁的生活史是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但其各龄幼虫的生活方式不同,形态也有明显分化,特称为复变态。(不是幼虫特称,整个科都称复变态)
吉丁是植食性昆虫
芫菁成虫是植食性昆虫,幼虫是寄生性的肉食昆虫
从鞘翅上
吉丁的鞘翅大都具艳丽色彩且有金属光泽。
芫菁的翅鞘薄且软,没有光泽,且芫菁胸部窄于鞘翅基部。
从触角上
吉丁触角是短鞭状
芫菁触角是鞭状
荔枝龙眼园中比较常见的芫菁类害虫主要有眼斑芫菁,俗名斑蝥、小斑芫菁、黄斑芫菁;大斑芫菁,俗称大芫菁、大斑蝥、大黄斑芫菁,均属鞘翅目、芫菁科。
眼斑芫菁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湖南、湖北、云南、浙江、江苏等省区,大斑芫菁在广西、广东、浙江、湖北、云南等均有分布。成虫除为害豆类、瓜类、花生、棉花等植物的叶片和花朵外,尚可咬食近成熟和成熟的荔枝、龙眼果实的果肉。
[形态特征]
(1)眼斑芫菁:成虫:体长10-15毫米,宽为3。5-5毫米。体黑色,密被长绒毛。触角第10节与第11节基部等宽。鞘翅基部的背面和侧面各有一个淡黄色斑点,鞘翅上有2条黄色横纹带,横贯全翅,形成两个大黄色斑,翅的端部完全黑色。
(2)大斑芫菁:成虫:体长24-31毫米,体宽8-11毫米,体形、体色和鞘翅上的斑纹与眼斑芫菁相似,易混淆。但两者主要区别为:大斑芫菁体较大;鞘翅基部的一对黄斑较大、不规则,略呈方圆形;触角11节,触角端部比基部更膨大,且第11节明显窗于第10节。
这两种芫菁的卵、幼虫和蛹均在土中,不易见到。一般卵为长卵形,一端较尖,初产时淡黄色,后渐变为黄色。幼虫为复变态型,各龄形态不同,1龄为三爪蚴,丙型;2-4龄为蛴螬型,乳白色。
[生活习性]
这两种芫菁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在6-9月均有发生,但于6-7月发生较多。成虫白天活动,有群集取食和迁移习性。受惊扰或遇敌害时,足的股节末端能分泌含有芫菁素的黄色汁液,此液触及人的皮肤能发生红肿水泡。卵产在土中,幼虫孵出后在土中寻找蝗虫卵为食料,若无蝗卵,多数自行死亡。幼虫虫口密度大时互相残杀。
此类害虫每年6-8月上旬,在荔枝、龙眼果产成熟期入园咬食果实,以眼斑芫菁虫口娄量较大,为害较重。凡周围种有瓜豆类、间种豆科作物或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果园,发生为害较严重。
除了用于畜牧业和供注册医护人员治疗疣外,美国法例禁止使用斑蟊。一些以邮购或网络售卖催情药,以“西班牙苍蝇”的名称作招徕,但不少都是由卡宴辣椒粉(cayenne pepper)制成的胶囊,有时则混以人参、巨藻(kelp)、姜、崩大碗。在德国有一种产品名为“Spanische Fliege(西班牙苍蝇)”,只是顺势疗法的药物,有效成份极低,一般服用风险不大。
而一种产自北非的果酱“Dawamesk”,除大麻制剂(Hashish)、杏仁浆、开心果、砂糖、橙和或罗望子皮、丁香外,有时亦会加入西班牙苍蝇。在摩洛哥以及其他北非地方,其中一种名为“Ras el hanout”的香料,成份亦曾包括斑蟊,不过摩洛哥已在1900年代禁售。
在香港斑蝥与水银、砒霜等同属烈性或毒性中药,受《中医药条例》严格管制,只有注册中医才可处方,销售及配发纪录均需保留。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斑蝥性味辛热,本身有剧毒,能破血逐瘀,散结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