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粬酒含有丰富的葡萄糖、糊精、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酯类物,适量饮用对普通人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特别是冬天的时候,把红粬酒加热,加入冰糖、生姜、咸梅等饮用,既提升风味又能驱寒暖身。
红粬酒同样也是一些美食的佐料,在烹饪家禽肉、动物骨头等菜肴时,调入适量的红粬酒,能促进食物组织内部有机物质的溶解,从而令菜肴质地松嫩,香气四溢,得到闽南很多人的青睐。
广袤的稻田,丰产优质的大米,上好的粬母,酿就了红粬酒最原生的底味。红粬酒酿造要经过十道工序,糯米和红粬的比例大概为5:1,并用干净的水清洗糯米,清除杂质。紧接着,将淘洗后的糯米放在山泉水里浸泡12小时左右,以浸透为宜,用手能碾碎即可。浸泡好的糯米再次淘洗至洗米水变清澈。浸泡时,水层约比米层高出20厘米。浸泡时水温与时间应根据季节改变,冬春季温度较低时应适当增加浸泡时间,而夏季温度较高时应更换1~2次水,使其不酸不臭。
着就把淘好的米沥干水分后放蒸格里蒸30~50分钟,蒸至糯米熟透,饭粒松软柔韧不糊、不粘、无白芯,均匀一致。将蒸好的糯米饭,放在干净通风的室内,用锅铲反复翻拌,并不时把手伸进米饭中感受温度。30多度不烫手就行了,温度太高,热糯米会把红粬里的一些菌类杀死了,酿出来的酒会酸。而温度低,又不发会酵。
待到温度差不多了,便开始分批往糯米饭里拌入备好的红粬,加入凉开水用力拌匀、拌透。他的妻子则在一旁为他打下手,把拌好的糯米饭装进酒缸里,用布封紧缸口,并将酒缸放在阴凉不见光的地方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有许多气泡产生,站在旁边还能听到微小的嘶嘶声,且能看到发酵产生的气泡把饭粒顶到液面,形成“厚被盖”现象。
红粬酒酿制最佳温度在20℃左右,夏天温度高,发酵速度快,酒糟内杂菌繁殖也加快,易酸化。这时需采取降温措施,如在酒坛内放置装好的冰水,用风扇配合散热;冬天温度偏低,糯米饭团温度可适当高一些。
在发酵过程中形成“厚被盖”现象大概会维持5天左右,这时需要每天用干净的木棒搅拌米饭2-3次,把米饭压下水面,使其更均匀地发酵。大约30天左右容器中的原料已融为一体,液体颜色由清红逐渐变成深红,这时发酵过程结束便可以把酒液过滤出来,装瓶饮用了。
2019年12月,龙涓乡红粬酒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涓红粬酒跟龙涓乡钱塘村的王姓祖先有着解不开的渊源。大约在元朝的时候,“开闽王”王审知之孙王直道的十二世孙王维仁由招坑迁入湄田(今龙涓乡钱塘村),“开闽王”后裔从中原带来先进的酿酒技术,便也在这里扎根、开花。由于钱塘村海拔在700米到800米之间,山头常年云雾缭绕,全年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空气湿润温暖,无霜期更是达到300多天,年降水量在1800毫米左右,冬暖夏凉,山地均为典型的闽南弱酸性红壤土,这样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极适合红粬酒的发酵制作,王氏族人便探索出红粬酒的制作技艺。随着时间不断地淬炼、改进,发展形成现在的闽派红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