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安东尼的诱惑》是荷兰画家耶罗尼米斯·博斯于1500至1510年创作的一幅木板油画,现藏于葡萄牙里斯本国立古代美术馆。
画面上的圣安东尼,手向上举着一碗清水跪在平台上,他的周围教士们沉浸在花天酒地,贼眉鼠眼、长鼻上架着一付眼镜的伪君子,假正经地在阅读圣经;屋顶上那个教士正和一个女人饮酒作乐,教士的旁边还站着一位裸女,这种画法使观赏者看到这个社会的本质,讽刺意味十足,影射着教会的黑暗、宗教成规的虚伪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
画中描绘了圣安东尼跪倒在礼拜堂前被众魔鬼和撒旦纠缠的情景。画面中心的圣安东尼跪倒在地上,孤独而又无助,各种魔鬼幻化成的离奇古怪的怪兽、恶魔重重围困着他。读着《圣经》的老鼠、披着铠甲的鱼、拿着刀坐在篮子里的猴子、人面兽身的怪物,天空中飞翔的轮船、远处的屋顶上饮酒作乐的传教士、裸体的女子,一个从楼上跳下的人……在画面的左上方,出现了熊熊烈火,喷吐的火苗施虐地吞噬着远处的建筑物。浓重的黑烟遮掩了大半个天空,无助和毁灭的气息笼罩着大地,所有的魑魅魍魉都粉墨登场,扭捏作态地尽情狂欢着。
耶罗尼米斯·博斯创作的年代,正值西欧封建制度危机四伏,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宗教和社会改革呼声越来越高的时期,这种沉闷而烦躁的社会现状,使得画家对人类统治的世界失失信心,从而流露出某种悲观厌世的情绪。他把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通过扭曲和变形的手法反映在他的图画中。作者还擅长用象征手法和寓意语言来陈述邪恶。《圣安东尼的诱惑》这幅画也是如此,是耶罗尼米斯·博斯为一家里本斯的一家圣约翰教堂创作的三联画的中央部分。
《圣安东尼的诱惑》宣扬了异端教派强调个人苦修精神,反对贪恋世俗的各种享乐、诱惑。虽然表现的是以圣徒为象征的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但其中倡导的从苦修到忘我的状态以及与神相通的情景与当时的神秘主义教派学说相符,而画中的各种怪物可能来源于本土信仰的自然精灵。虽然画面所表现的是圣安东尼最终抵制住了各种诱惑,但是这并不能否认魔鬼的无处不在和人类在面对诱惑时所表现出来的内心的无力感。画家通过这些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虚拟形象,隐喻出社会的混乱、教会的黑暗和宗教戒规的虚伪。
画面的天空一半晴朗、一半被浓烟遮蔽,似乎在告诉世人如果不坚定自己的信念,就会受到恶魔引诱,进而万劫不复,迷失上天堂的路。整个狂魔乱舞、杂乱无序的画面,应该是画家对人类表面文明背后的虚伪和可怕本质的揭露。胆怯、软弱、贪婪、衰老、出言不逊。环视周围,尽是愚人:奢侈者、贪财者、淫荡者、暴躁者、饕餮者、贪得无厌者、嫉妒者、傲慢者、下毒者、不虔敬者、离经叛道者……末日即将到来,一切都变得病态……世界所有的万事万物都被无序地集中到一起,张扬、怪诞、荒谬而又病态,而这恰恰是世人心中各种膨胀的欲望与徒劳无功的真实写照,是人在虚无中挣扎的抽象化、艺术化。
四川省工艺美术学会现代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曾繁森:这幅画除继承了尼德兰传统的细腻手法外,还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隐喻现实。
2016年5月25日,北布拉班特博物馆为纪念耶罗尼米斯·博斯逝世500周年,从普拉多美术馆借来《圣安东尼的诱惑》并展出。
耶罗尼米斯·博斯(约1450~1516),本名为吉罗姆·范·埃庚,生于安特卫普附近的荷兰小镇塞尔托亨博斯镇,因而取名博斯。自幼随祖父和父亲在故乡学画,擅长用细密笔法,描绘充满民间趣味的作品。曾为圣约翰教堂内玛丽亚兄弟会礼拜堂作画。博斯的作品大多未标清年份,难于明确其风格的形成。主要作品有三叶式祭坛画《干草车》、《世上欢乐之园》《圣安东尼的诱惑》和《最后的审判》等。一般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画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