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之梦》是萨尔瓦多·达利于1958年到1959年期间创作的油画,共有两幅,一幅藏于弗格拉斯萨尔瓦多·达利博物馆,另一幅藏于美国匹兹堡达利基金会。
《哥伦布之梦》表现了哥伦布发现美洲一事,达利选择了船队登岸时的情景画面来展现了这一事件,包含了达利独特而神奇的构思。
画面上出现了许多古代达官贵人出行时,仪仗队伍常用的旗幡。最大的一个旗幅上面是圣母像,看上去就像圣母站在旗上一样,有很强的立体感。圣母抱紧双手,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这些长袍一直绕到了正在拉动的木帆船上,看上去蔚为壮观,古怪滑稽。画中的哥伦布是现代人模样,他左手扶着旗幡,右手正在拉船靠岸,他的左边有无数个小十字架。画中的帆船很小,而它上面的两个风帆却很大,都被风鼓得满满的,并且上面都有很大的十字架图案。哥伦布的右边两个人正举着高高的十字架。他们的前面海水被画成了一整块白冰,天空中布满了铺天盖地的冰雪,特别是密密麻麻的冰条子,还有奇异的十字架飞来。几个赤身棵体的人在水里举着各色的旗子,这些旗子都在风雨中迎风招展。画中没有时空的制约,所有的一切都处在茫茫的水雾之中,仿佛是梦境的再现。
《哥伦布之梦》内容取材于15世纪末哥伦布率领三艘中世纪后期的木帆船,顶着惊涛骇浪,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美洲巴哈马群岛的一段史实。
通过这幅画可以看出,对于达利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作画时取材什么,而是他想用这种材料来表现什么。画面上那些宗教元素,并不是现实中存在的,而是隐藏在哥伦布潜意识中”梦境“,这说明哥伦布有着虔诚的信仰。当然,这还只是哥伦布一个人的梦境,人类的梦境在于对精神危机的逃避。在达利看来,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充满了重重矛盾,而解决这些矛盾的最好办法是精神堕落和呆痴。
哥伦布这段经历是有史料可查的,以往的画家如果想把这段历史画成画通常会力求真实,但这段历史到了达利的画布上,却被完全颠覆了。欢迎哥伦布一行上岛的岛民们变成了现代人。可是他们打的却是古代仪仗队伍所用的旗幡。由于风雪交加的缘故,画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模模糊糊,雾蒙蒙的混沌一片,茫茫大海成了皑皑的雪原。一些裸体与半裸体的人浸泡在水中,远处的船只正源源不断地驶来,而前景中的那艘木帆船则显得小得可怜,好像一条小小的驳船。哥伦布上岸的时候,右手执着君王大旗,左手挽着船绳,一位主教手持权杖前来迎接。画面的上下左右布满了十字架,左下角还有无穷无尽的小十字架,船帆上面印着巨型的十字架,空中也飞来了几个十字架,还隐约可见耶稣像和圣母画像等,一个岛民正向耶稣奔去。
与达利的其他作品一样,为了营造似是而非的感觉,他在总体上以主观上的虚拟性加强了情景的反理性因素,同时又采取极端的自然主义手法,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有些部分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比如画中提拽木船的古代青年,旗幡上带有现代明星头像的圣母,浸在水中的青年的侧面像,都画得非常真实。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民族经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徐寒:画上许多古代仪仗队伍所习用的旗幡,有十字架、耶稣像和圣母画像等,出现在虚幻的一个环境中。茫茫大海,有如白皑皑的冰雪之地。一些裸体与半裸体的人浸泡在水中。一切似乎是模糊的,处在雾蒙蒙的混沌之中。仿佛人生梦中所能组合的一切。为了让人感到似是而非,他采取极端的自然主义手法刻画每一个细节,细致入微与荒诞不经纠缠在一起,一些内容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气氛独特,令人不可捉摸。
1960年,收藏于弗格拉斯萨尔瓦多·达利博物馆的《哥伦布之梦》在纽约展出。
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20世纪超现实主义大师,有画坛”怪才”、“20世纪艺术魔法大师”之称。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菲圭拉斯。曾就读于马德里美术学院,自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诡异个性。他的作品千奇百怪,充斥着魔幻的色彩,梦呓般的形象。他也是一个褒贬不一、备受争议的人物,但是他的作品在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拥有历久不衰的美誉,却是不争的事实。代表作有《记忆的永恒》、《欲望的顺应的诱惑》、《飞舞的蜜蜂所引起的梦》、《加拉丽像》、《圣安东尼》、《哥伦布之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