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逸图》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画的是一河两岸,近处发双大树三组,远处低丘矮山数叠。画法近于倪瓒的面貌,山白一带、披麻兼用,而以侧笔为主。杂树画法和云林法有异,用柔浑的笔墨写出枝干,然后皴染点叶。全图给人依而不繁,旷而不空之感。
此画描绘的是平坡杂树,远山数叠。树木葱郁,乱石丛生。危崖沟壑,溪水缓流,颇得自然神韵。近景是古树虬曲,中景空白一片,似水茫茫,远处山峦层叠,秀丽隽永,风景宜人。钤白文二印。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三月,董其昌正赋闲居家。由于其子与乡民发生冲突,导致其宅被焚,家资尽丧,此即“民抄董宦”事件。董其昌被迫避祸他乡,惶惶往来于吴兴、镇江之间。虽然半年后事态逐渐平息,但董其昌似乎心有余悸,仍旧频频四出游历、访友。此图即为第二年董其昌去镇江、太湖间的练湖畔访其旧友蒋道枢,与蒋道枢泛舟荆溪时的即兴之作,颇似当年倪瓒弃家隐居太湖时的心境。
董其昌此图采用了倪瓒典型的笔墨技法,湖滨两岸的浅坡及山丘皆以干笔淡墨施以折带皴,行笔以侧锋为主,笔墨苍逸,较好地表达出倪画中萧散简远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晚年身历劫乱后的苍凉心绪。但作者又非简单地仿古,近岸数株盘屈虬结的古木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董氏画树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画树之法,须专以转折为主……如写字之于转笔用力,更不可往而不收……但画一尺树,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须笔笔转去。此秘诀也。”树过于直,不免枯燥、呆板,有曲折才见变化、生意。观此图之树,确实起到了点醒画面的作用。近景之树,不仅是连接两岸的桥梁,填补了湖面的大片空白,同时也是作者刻意表现的另一主要物象,它们攲侧的走势以及相互之间纠结牵引的姿态,都使冷寂空阔的景色趋于活跃,表现了董其昌多方面的笔墨技巧。
当代画家陈振濂:《高逸图》是董其昌传世作品中较松动的一种类型,仿倪云林多于仿黄公望。山坡亦是采用折带皴而小变其态。树木较枯寂,未以外形精美称,但点染之间,却颇有细腻而独特的淡恬情致——不故为顿挫以见丰富也不故作简练以求高洁:是一种淡淡的心态。画题“丁巳三月,道枢载松胶一斛,与余同泛荆溪,舟中写此纪兴”。知是在优哉游哉的闲雅气氛中画此,其心情自不同凡俗。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