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葑泾访古图》是明朝画家董其昌创作的纸本水墨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中山峦重重,沟壑千里,老树高大挺拔,郁郁葱葱;有小桥跨于潺潺的溪水之上,可见村落里的人家,表现出了画作高逸的境界。此作仿董北苑笔意,画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带皴,淡墨枯笔,干湿皴擦,整幅画面有墨色苍润之感。
署款“壬寅首春,董玄宰写。”幅上有陈继儒题识。此画构图,可分远景、中景、近景二部分,远景为重山峻岭,山顶光秃,山顶烟雾缭绕,山脚下为乱石横卧,乱石间有几株杂树,树下坐落一间茅屋。右侧两岸间有一板桥高架。中景为一片阔广的河水,江水如镜。近景为此画的主要部分。下边山石叠砌,山石间长有一棵干粗叶茂的大树,大树下有数间屋宇茅亭。
从此画的构图来看,作者有意识地运用了“层叠”、“重复”、“照应”等手段,使远近高下统一在浮雕似的笔墨构成的平面意味中。画法,由于董氏墨法的精微就在于种种墨色的累积,以树石为例,对此画大树下边那堆山石,是以淡墨连勾带皱地写其相依互抱,大小攒聚,就这样把石的轮廓确定下来:至于此图的用墨处和空白或无墨处,董氏着意于此,亦即以白当黑。有的山石不作着笔,大石上部则沿边皆空白,于是每个石块以其黑、白、阴、阳,表现立体感,而且它们之间左右较实,中间较虚,使画面虚实互用而十分灵活。此画中可看出董氏把黑白对衬,虚实相须,运用得十分自然,有着落笔时心手相应的那番快感。
在此画面中,董其昌追求一种“禅”的意境,即一种寂寞空虚的境界。画面的疏密、浓淡、虚实、开合,富有清润温雅、平和怡然的趣味,拙稚、简淡中带有宁静自然的文人之思。
董其昌(1555~1637年),明代书画家、鉴赏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礼部尚书。才华俊逸,善鉴别书画。书法初学颜真卿,后改学虞世南,转学魏、晋、宋诸名家,长于楷、行、草书,自然秀雅,列“明末四大书家”。传世书迹较多,画作有《云山小隐图》、《烟江叠嶂图》、《潇湘白云图》、《遥山泼翠图》等。著作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