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珠峰翠图》是一幅中国古画,该作品创作于元代,作者是黄公望。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以杨维祯寓居之“九峰三泖”(在今之上海市松江区)的九峰为背景,画中树木造形及山石的皴法,与《富春山居图》皆有关连相似之处。画山石以披麻皴法为主,长短兼施,淡墨勾皴再用浓墨逐层醒破,由于画在绫本中,受其织纹之影响,笔墨之韵味显得较为独特。但山石、树木皆加螺青染色,用笔特擅中锋使笔,雄健沈著,笔调变化丰富,将山石点染得苍莽秀逸。
左上角有王逢题诗:层峦叠嶂青寝,深坞露儒人宫。睛霏裔裔吹不断,下覆春水光蒙。谁家相对缘溪住,石梯蛇折黄华路。何当着我沙蒙舟,放歌流下前滩去。溪王逢为草玄道人题大师画。下有王原氏、俭德堂,茂林修竹之所三印。引首一印:不识。中间有杨铁崖题诗:九球峰翠接云间,无数人家住碧湾。老子堪春三目醉,梦回疑对铁崖山。铁下有杨维印、铁笛道人、二印。诗堂之上有乾隆御书“寄”四个大字。右上角则有乾隆的题诗:神笔不择铜与鼓,郁葱闪密千百层,运以元气含以古,弗入世态其明征九珠之峰在何所,老铁分明为我语。弁藏已久始括题,当面失之每叹古。丁百新春御题下有机取怡情、得佳趣二章。清皇室鉴藏玺甚多,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果宝笈、石渠继鉴、乔心殿鉴藏宝、乾隆鉴,三希堂精,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其他收藏印章则有:清如许、冰壶秋月、阿尔喜普之印、东平、也国珍赏、九如清玩、部氏容春堂书画印、玄斋、造玄道人、礼用、各印。
明吴其贞《书画记》称此画:“气色如新,画法潇洒有古雅气味。”在明暗的对照上,利用前浓后淡,一暗一亮的手法,使层次的推移显得繁复而深远,倍增景物之厚度与深度,将云影岚光尽收眼底,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外的另一巨作。
重重青山环抱著清澈蜿蜒的溪流,山脚下散布几处村落,像是远离世外尘嚣的宁静世界。这是黄公望为他的诗人朋友杨维祯(?-1370),画杨氏客居松江(今上海)附近的风光。黄公望是元代重要的山水画家,他与其他几位业余画家,共同创造以书法的线条描绘山水;以主观的,写意的态度再现心中感受的自然物象。他们作画的动机不是为了向大众展示,而是画给有共同兴趣的知己友人。
例如这幅画的受画者杨维祯,是元代后期浙江与松江地区艺文人士景仰的文人,1346-1348年间,他在松江私人家中执教,得到黄公望的赠画后,在画上题一首诗,提到此地九峰三泖的景致,令他遥想家乡会稽的铁崖山。此画虽然不着色,但是从山石的松软湿润,草木的生意盎然来看,正是画上两首题诗所描述的春天的景色。
该幅无款印,根据王逢题识,知是大痴为草玄道人也就是杨维祯(1296-1370)所作,又依杨维祯之题诗,因名曰“九珠峰翠”。张光宾先生在《元四大家》中,已将画作的年代及背景,作了相当详实的考证。
此图描绘九珠峰的景色。展现画轴,远处峰峦起伏,右侧的山势较为平缓,愈向左上方山势渐趋拔高,高耸大岭,层层远去。山顶树木疏落,星星点点,I山坳处有两处瀑布奔腾直泻,似一道道白色的飞帛。中景为巨形山石,嶙峋突兀,坡石相联。在山坳处树木丛生,沿着山谷处成长,形成一道道林带。在山坡平地处和丛树间,远远的可以望见整齐的房舍、屋宇,四周围绕着峡谷或山林,显得幽雅谧静。近处为一片宽阔水面,烟水微茫,一望无际,洲渚伸向江面。水面两侧为崎岖不平的坡陀地带,山石问松树和杂木成林,呈现一片绿茵地带,没有鸟儿飞还,宽阔水面无一扁舟,山陵间亦不见人影出没,树亦无风响,显得寂然无声,充满着清幽宁谧之趣,仿佛将观者带入了一个无丝毫杂尘氛垢的超凡境界。
《九珠峰翠网》轴是黄公望山水画中的杰作。章法严谨,稳妥,结构缜密,虚实相生。其主要景物集中于中部,上下较为疏朗。上部群峰相伴,与下面坡坨遥相呼应,达到了主次分明,又脉络相连的效果。此图充分利用绢素的质地,用简洁线条淡淡勾出山石的轮廓,坡脚低坳处再略加皴擦。山石用深浅不同的墨色皴擦,以很淡的墨色晕染山石,以加强山石的层次和立体感。树木多用横点,笔干而墨润,轻重、浓淡变化细微,极富笔情墨趣。屋宇房舍用篆籀笔法,显得圆健而劲挺。总之,整幅作品,笔法较松秀,设色亦轻淡。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