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和煦,水波荡漾,白垩纪的浅海里,成群的鲨雕舞动着宽阔的双翼,在洋面下呼啸而过。
鲨雕的真名,是米拉卡鹰鼠鲨(Aquilolamna milarcae),这是一种在本月19日被发表的白垩纪鲨鱼,它生活在9300万年前的墨西哥。根据论文建议的英文名eagle shark,也有人把它称为“雕鼠鲨”——鲨雕!
鹰鼠鲨最大的特征在于它宽阔的胸鳍,目前已有的中文名:鹰鼠鲨、雕鼠鲨,无不是在描述这一特征。鹰鼠鲨的正模标本只有1.66米长,但它的胸鳍完全展开却可能可以达到1.9米宽,这对夸张的胸鳍可能有机翼一样的平衡作用,也可能可以像今天的蝠鲼一样,上下扑打提供动力。然而,与蝠鲼不同,鹰鼠鲨的化石上展示了发达的尾鳍,这说明它们会像正常的鲨鱼一样采用尾鳍驱动身体前进,可能存在的胸鳍动力也许只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在化石上,鹰鼠鲨只保留了胸鳍和尾鳍,其他鳍则不见踪影——是没有吗?这不好说。许多软骨鱼都没有臀鳍,没有背鳍的软骨鱼则很罕见,只有极少数,如侏罗纪的奥斯特诺鲨(Ostenoselache)和一些鳐类;缺失腹鳍的软骨鱼更是稀罕,因为腹鳍事关雄性软骨鱼的交接器官,目前已知只有尤金齿目和石炭纪的Squatinactis属可能没有腹鳍。如此看来,背鳍和臀鳍可能确实没有,但腹鳍不好说,毕竟整个鲨鳐下纲还没有缺失腹鳍的物种被描述,鹰鼠鲨身上各鳍的缺失,有可能只是因为化石没能保留。
鹰鼠鲨长得实在过于诡异,以至于它的分类是一大难题。基于脊椎和尾鳍的骨骼结构,它被暂时置于鼠鲨目下,作为晚中生代鼠鲨王朝的成员之一。化石上显示的多种特征表明鹰鼠鲨并不像当时的大多数鼠鲨目鱼类那样是凶猛的掠食者,相反它们是滤食性的。今天的鼠鲨目下也有滤食性鱼类,这就是姥鲨和巨口鲨,但鹰鼠鲨与它们不同。翼鼠鲨的生态型更接近于蝠鲼——它们是鹰形远洋鱼类(aquilopelagic fishes),有着扁平的身体和宽阔而尖长的胸鳍,在水面之下缓慢游动,以宽阔的口容纳大量的水体,然后通过鳃耙拦住其中的食物。
鹰鼠鲨可能与白垩前口蝠鲼属(Cretomanta)和Platylithophycus构成一个单独的分支——鹰鼠鲨科,它们是中生代晚期软骨鱼多样性的一个见证。鹰鼠鲨科的出现将鹰形远洋的软骨鱼在蝠鲼之前推进了3000万年,然而这类神奇的鲨鱼却没能延续到今日,它们可能在6600万年前的陨石撞击中同恐龙一道绝灭,与它一同退场的还有中生代富有代表性的滤食性鱼类厚茎鱼目。在这之后,远洋的巨型滤食生态位由巨口鲨、姥鲨、鲸鲨、蝠鲼和须鲸所占据,它们的时代从白垩纪后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