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形长尾鲨(学名:Alopias vulpinus)是长尾鲨科、长尾鲨属鲨鱼。雄成鲨长319-549厘米,雌成鲨长376-549厘米,最长达609厘米。体粗大,亚圆筒形,头较短,略侧扁。尾特别长,比头和躯干长1.5倍余。吻短而钝尖。眼小,圆形。鼻孔小而平横。口弧形,口宽与口前吻长相等。喷水孔微小,细狭。鳃孔5个,中大。第一背鳍呈等边三角形,鳍高与基底加下角长约相等。第二背鳍很小,距臀鳍比距腹鳍为近。尾鳍很长,腰刀形,大于全长之半。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同大,起点稍后于第二背鳍基底。腹鳍比第一背鳍稍小,后缘深凹。胸鳍镰刀形,前缘圆凸。体黑褐色;头侧鳃孔和前后方;腹面深浅色夹杂;第一背鳍后缘,第二背鳍上部,臀鳍上下部,腹鳍和胸鳍外角都淡色。
栖息于大陆架、近海,经常会成群或成对的猎食,用它们的尾巴来击晕猎物。它们主要食其他的鱼类及鱿鱼,亦有捕食海鸟的情况。平时极为罕见,长尾鲨为上层鱼类,卵胎生,幼鱼在夏季降生,产量不大,常成群以长尾击鱼,使其昏厥而捕食。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区。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北部、东北部及东部海域。
狐形长尾鲨最初由邦纳泰尔(Bonnaterre)于1788年定名为Squalus vulpinis,后来更名为Alopias vulpinus(Bonaterre,1788年)。种名Vulpinus源于拉丁语“vulpes”,意为“狐(fox)”。
大洋性表层鱼类,栖息于全球热带和冷温水域,最常见于温带水域。通常在远离海岸的地方观察到。成鲨在大陆架上很常见,而幼鲨则生活在沿海海湾和近岸水域。栖息深度可达550米。
广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温带和亚热带海域。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北部、东北部及东部海域。
存在: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阿根廷、阿鲁巴岛、澳大利亚、比利时、贝宁、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博内尔岛)、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巴西、英属印度洋领地(查戈斯群岛)、加拿大、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大陆)、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库拉索、塞浦路斯、科特迪瓦、丹麦、吉布提、厄瓜多尔(厄瓜多尔大陆)、埃及、萨尔瓦多、法国(法国大陆)、法属波利尼西亚、冈比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格林纳达、危地马拉、根西岛、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马恩岛、以色列、意大利、日本、泽西岛、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耳他、毛里塔尼亚、墨西哥、摩纳哥、黑山共和国、摩洛哥、纳米比亚、荷兰、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马、秘鲁、葡萄牙(亚速尔群岛、葡萄牙大陆)、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西班牙(西班牙大陆)、斯里兰卡、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火鸡、英国、美国(夏威夷群岛)、乌拉圭、玻利瓦尔共和国委内瑞拉、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门。
可能已存在:美属萨摩亚、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博奈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圣尤斯特歇斯、萨巴)、文莱达鲁萨兰国、佛得角、柬埔寨、喀麦隆、开曼群岛、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加勒比海群岛)、刚果、库克群岛、争议地区(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赤道几内亚(赤道几内亚大陆、安诺本省)、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斐济、法国(克利珀顿岛)、法属圭亚那、加蓬、瓜德罗普岛、关岛、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牙买加、肯尼亚、基里巴斯、马达加斯加、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求斯、马约特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蒙特塞拉特、莫桑比克、缅甸、瑙鲁、纽埃、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琉球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皮特凯恩、葡萄牙(马德拉)、波多黎各(纳瓦萨岛、波多黎各(主岛))、留尼汪岛、圣巴托洛缪岛、圣海伦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圣海伦娜主岛、阿森松)、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国部分)、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圣马丁(荷兰部分)、所罗门群岛、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苏里南、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托克劳、汤加、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本土外小岛屿(威克岛、美国列岛、中途岛、约翰斯顿岛、豪兰·贝克岛)、瓦努阿图、越南、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维尔京群岛、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
雄成鲨长319-549厘米,雌成鲨长376-549厘米,最长达609厘米。体粗大,亚圆筒形,背面圆凸,腹面平坦。头较短,略侧扁,亚圆锥形,不到全长的1/7。尾特别长,比头和躯干长1.5倍余。吻短而钝尖。眼小,圆形,瞳孔垂直,无瞬膜。吻长比眼径大2.3倍,位于口裂前端上方。鼻孔小而平横,内侧位,前鼻瓣具有1个三角形突出,距口比距吻端为近。口弧形,口宽与口前吻长相等;唇褶位于唇的里侧,上唇褶狭长,口闭时半露,约等于上颌长之半,下唇褶短而扁薄,口闭时完全不见,长仅及上唇褶之半。
齿小,中齿头直而三角形,外侧无小齿头,2行在使用,无正中齿,下颌齿较小;上半颌每行22齿,第一和第二齿最大,第三齿很小,第四至第十齿中大,后面几齿渐小,最后几个低平不发达;下半颌每行20齿,第一齿微小,第二第三和第四齿最大,第五至第十齿渐小,最后数齿不发达。喷水孔微小,细狭,裂缝状,位于眼后口角上方,与眼的距离比眼径稍大。鳃孔5个,中大,第三鳃孔比眼径大1.6倍,最后2个距离较近,位于胸鳍基底上方,最后3个较宽,第一个最狭。
第一背鳍呈等边三角形,鳍高与基底加下角长约相等,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后端前于腹鳍起点有一相当距离,前缘微凸,后缘下部凹入,上角钝圆,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很小,距臀鳍比距腹鳍为近,上角圆,下角延长尖突。尾鳍很长,腰刀形,大于全长之半;上叶不发达,仅见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呈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而延续近尾端,后部呈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合并,中部与后部间无缺刻。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同大,起点稍后于第二背鳍基底。后者的后角伸达于其基底后部上方。腹鳍比第一背鳍稍小,后缘深凹,外角钝尖,里角尖突,鳍脚管形,后端细尖。胸鳍镰刀形,前缘圆凸,比第一背鳍前缘几长2倍,外角钝尖,后缘凹入,里角圆突。
体黑褐色;头侧鳃孔和前后方,胸鳍基底上方和后方,以及腹鳍基底上方和后方浅褐色;腹面深浅色夹杂;第一背鳍后缘,第二背鳍上部,臀鳍上下部,腹鳍和胸鳍外角都淡色。
狐形长尾鲨通常在海岸附近徘徊以寻找食物,可以利用其长形尾击昏猎物,主要捕食群游鱼类及头足类。有时来近海追捕小型群游鱼类,用长尾击鱼,有时也降入深处。
狐形长尾鲨97%的食物是硬骨鱼,如鲱鱼、鲱鱼、大西洋金枪鱼、沙矛鱼和鲭鱼,蓝鱼和蝴蝶鱼是最常见的食物。它们也以鲣鱼和鱿鱼为食。通常是分组或成对进行捕食,偶尔也用尾巴杀死海鸟。
卵胎生,这意味着它的发育没有胎盘附着,胚胎以进入子宫的卵为食。胎儿在子宫内有互相残杀习性,1-2年繁殖一次,每胎产2-4仔,刚产仔鲨长114-150厘米。雌性的成熟年龄为13岁,最长寿命为38岁。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易危(VU)。
2009年,《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禁止保留、转运、着陆、储存和销售所有长尾鲨。
2014年,所有长尾鲨物种都列入了《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的附录Ⅱ,这反映了缔约方致力于在区域内开展保护工作的承诺。CMS的《移栖鲨鱼谅解备忘录》也涵盖了该物种,该备忘录旨在促进保护。
2016年,所有长尾鲨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Ⅱ中,该公约要求CITES缔约方的出口须附有许可证,并要根据发现部分来自合法和可持续渔业的结果。
深海长尾鲨是商业和小型远洋延绳钓、围网钓和刺网钓的目标和兼捕物。大部分捕捞被视为近海和公海水域中上层工业船队的兼捕物。它也被捕获在沿海延绳钓网、刺网、t有轨电车网,甚至有时是拖网中,特别是在大陆架狭窄的地区。
该物种受到大型游戏休闲垂钓者的高度重视,尽管许多捕捞活动都进行了实践捕捞和释放,但休闲垂钓可能是一个威胁,因为释放后的死亡率被同类捕食者估计为78%。据估计,大西洋上葡萄牙延绳钓的船只死亡率为66.7%。
主要以底拖网、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鱼肉红烧或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馀物制成鱼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