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花边植根江南水乡灵秀宝地,发扬传统刺绣与编结文化,包容了欧洲民间抽纱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色。经过近百年数代人的丰富和传承,已有60多种不同的针法和8000多种不同图案的留存。在艺术欣赏、技艺交流、民俗学探索、学术研究以及生活实用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常熟花边以手捏雕绣著称,有雕绣花边、抽丝花边、贴布花边、万缕丝花边、菲力花边等品种,随着花边薄型材料的出现,常熟花边又发展出珠针贴布花边、撮花花边、涤棉烧花花边、曲带花边、钩针花边等等创新品种。
常熟花边以精巧的手工技艺在不同布料上绣制各式图案,然后在一定部位剪去底布,使之镂空,以衬托和加强主题,使图案形成明暗对比,具有立体感。如描绘花卉纹样的“包针”、“游茎”、“打子”等针法,还能达到微微隆起的“浮雕”效果,“浮雕”与“镂雕”相融合,使常熟花边别具一格,遐迩闻名。
传统的常熟花边,产品以台布、盘垫、揩巾、餐巾和被套、枕袋为主,原料多是天然纤维麻、棉为主的平纹织物和全棉丝光绣花线,在白布上绣以白色图案,或在米黄布上绣以杏灰色图案,故过去俗称“常熟黄白台布”。
传统的常熟花边,品种单一,大多在白布上绣以白色图案,或在米黄布上绣以灰色图案,故过去俗称“常熟黄白台布”。解放后增加了棉麻交织、化纤等原料,品种也增加了被套、床罩、窗帘、围裙、钢琴罩、沙发套等,共有260个品种,2300多个花色;针法由单一的雕绣、抽、包等发展到具有浮雕艺术效果的影绣、写实的抢绣、虚实相映的编结绣等30多种针法,形成了常熟花边图案具有装饰性,原料色泽明快,针法丰富多变,色彩雅致的艺术特点。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又先后成功地创制了涤棉烧花、精纺台布、曲带花边、免烫等“三免”台布、钩针镶拼台布、网绣花边等、许多新品种。1980年,荣获国家金质奖,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先后成功创制了涤棉烧花、精纺台布、曲带花边、特丽纶“三免”花边、钩针镶拼、网绣花边、饰带花边、梭式花边等许多新品种,花样图案达一万余件。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陶凤英是常熟花边厂第一代设计工作者。她12岁就跟着嫂嫂学做花边,1956年进入常熟花边厂工作,两年后被选送到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修科深造,毕业后留在了江苏省轻工厅特种工艺处从事行政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初,陶凤英回到常熟花边厂牵头组建了花边设计组,自主设计画稿投产。陶凤英发挥才能,创新了花边图案、针法,设计了不少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花样、新品种,拓宽了常熟花边的销路。为了让常熟花边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研究和传承,陶凤英把她多年来收藏的花边实物、设计图稿及文献资料等共计241件(套)藏品无偿捐赠给庞薰琹美术馆。
1980年,常熟花边荣获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发的质量金质奖。
1988年,常熟花边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2007年,常熟花边作为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917年,花边绣花技艺传入常熟,最早由浒浦农村妇女季根仙带回常熟,她经亲戚介绍向上海天主教堂的外国修女学习刺绣花边技能。到了1921年,浒浦、碧溪一带的花边店就有20家;1922年左右,大义妇女赵倪氏也从上海学会了不用面料绣花的万缕丝花边工艺,带回家乡传授,随后在常熟西乡一带传开。常熟花边制作初步形成规模。
1952年,常熟花边厂建立,成为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重点企业,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抽纱花边生产企业之一。花边厂“A字牌”花边远销欧洲,是我国最早的世界知名商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