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编织主要分为花席与洋篮,就是著名的金渡花席编织技艺、新桥洋篮编织工艺。
高要草席的生产始于明朝,编织草席的蒲草自福建传入高要,引种于金渡、白土、莲塘等地。蒲草具有茎细、柔软、坚韧等特点,有“赛龙须”之美誉。蒲草晒干后,经过挑选、舂平、漂洗、染色,方可编织。初以编织蒲包为主,后改为编草席。草席又分为白席和花席两种,白席是用本色草编织而成,花席则采用染色草和本色草交叉编制。自清中叶国外染料传入金渡,便产生花席。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成为高要最大宗的手工业,高峰时年收购量达200多万张。花席分十个级别、十二种规格。195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到东南亚各国访问时,曾把金渡花席作为礼品馈赠给外国友人。
高要洋篮又叫花篮,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相传由新桥竹器工匠邓福首创。新中国成立后,私人生产的竹织行业逐步过渡到集体经营。1958年新桥150个生产队中有142个开展竹器编织,从业人员1.1万人,占总人口的23%。改革开放后,洋篮花色品种不断增加,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1982年曾派出温志强、温定先等人赴哥伦比亚传授编织技术。1987年全镇有编织工艺厂15家,其中以珠江工艺厂和珠江文明厂规模较大,产值均在百万元以上。直到九十年代让位于规模更大的联发工艺有限公司,产品从竹、藤织品向铁、木、芒、柳、树叶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品种由过去的100多种增加到1800多种。竹编艺人精心选择上等的新桥竹、河台竹或广宁竹,然后刮青开边,晒成蜡黄色后,破成粗细均匀、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丝。根据需要,有的保持竹子本身自然色泽,有的还需要涂上硝酸,画成花纹,或染色加工。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织身、插花、烧花、喷漆、绞口等工序。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