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成系统
靖江宝卷自成系统,分为“圣卷”(又称“正卷”)、“草卷”(又称“小卷”)和“科仪卷”。“圣卷”是靖江最富特色的宝卷,都是神佛故事,贯穿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草卷”和“科仪卷”分别是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用于做会仪式的宝卷。
2、内涵丰富
靖江宝卷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它广泛吸收靖江民间文化的养料。每一部口头讲唱的宝卷中,都包含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笑话,增加了讲经的趣味性。宝卷中还有大量靖江民俗的描写,这使宝卷具有“民俗志”的功能。
3、艺术性强
靖江宝卷艺术性强。它情节曲折,故事情节都很完整,有主线、副线,各种人物形象丰满。这种铺排情节和塑造人物的手法,具有中国传统文学的特色。创作宝卷的口头艺人还善以一件事件为由头,衍生出许许多多故事,常常一个大故事中包孕着几个小故事,给听众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4、纯粹方言
宝卷语言是纯粹的靖江方言,念白、唱词都以方言押韵,讲唱起来朗朗上口。宝卷对人情风物的描绘显示出独到的语言功力,往往三言两语就能把某一形象刻画得无比生动。例如,描述农村接生婆到人家接生时在路上行走的姿态:“两手像牵钻,两脚像捣蒜,腰裙扭勒滴溜溜转,一步要跨一辚半。”仅仅四句,把小脚妇人急于赶路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外,宝卷还大量化入靖江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民歌等,甚至还巧妙地插进唐诗、《诗经》、《论语》中的句子,文野结合,雅俗共赏。
靖江宝卷旧有文本约一百余种,存世的各类印本、抄本六十多种。全市现有宝卷讲唱艺人一百二十多位,每年做会讲唱宝卷达三千场以上。从《三茅宝卷》、《大圣宝卷》、《香山观世音宝卷》、《花灯缘》、《张四姐大闹东京》、《血汗衫记》、《九殿卖药》、《十把穿金扇》、《江阴要塞起义记》等宝卷内容可以看出,靖江宝卷集艺术、宗教、民俗于一体,其多文体的民间文学形式、多彩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民间知识为民间文学、民俗志和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被称为中国俗文学的“活化石”。
靖江讲经宝卷仍在传承,但也出现了濒危现象:其一,文本毁损缺失。靖江宝卷文本多为旧时的版印、石印或手抄本,年代久远,有些文本已残缺、虫蛀或丢失,已由过去的一百余种减少到六十余种。其二,传承队伍弱化,潜隐着后继无人的危机。其三,年轻听众减少。再过若干年,随着老年听众的谢世,宝卷的讲唱活动必然走向衰微,亟待保护。
2008年,宝卷(靖江宝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Ⅰ-13。
靖江讲经主要流传于靖江讲吴方言的老岸地区。靖江讲经的渊源可上溯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传扬佛经的梵呗和唱导。当时以歌咏形式传扬佛经教义,至唐代发展为俗讲(即唐代“变文”)和僧讲,其中俗讲面向普通大众,九世纪上半叶已极兴盛,“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至宋代,俗讲已成为瓦肆勾栏会伎之一,市井百姓争相围观倾听,堪称盛况。
这种讲唱技艺传入靖江传说与岳飞有关。南宋初年,大量中原地区的百姓随王朝南迁,也将北宋汴梁瓦舍中的种种表演技艺带到南方,随岳飞队伍南迁到靖江的“江淮流民”中可能有民间艺人,带来讲唱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