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鹅膏是菌根菌,与黧蒴树有共生关系,因此它常在黧蒴树林地上群生。
目前研究发现,致命鹅膏分布于我国热带至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广东省各地区,在云南省(德宏、保山、普洱、楚雄、大理、昆明等地)、贵州省(黔西南州)和福建省(漳州市)也有分布。在广东省,该种生长的时间为每年2月中旬至5月中旬,发生在“回南天”后,并伴随“回南天”到来的时间差异有所变化,在福建省,发生时间与广东省类似。在云南和贵州每年6月初至8月初是该种的生长旺季。
致命鹅膏主要外形识别特征是菌体各部分均为白色,菌柄上部有白色膜质菌环(易脱落),菌柄基部球形或近球形,有菌托,简单概括就是:“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易脱落),脚上穿靴(菌托)”。
致命鹅膏与可食用的大白鹅膏Amanita alboumbelliformis外形极为相似,在野外致命鹅膏容易被误认为是大白鹅膏采食而导致中毒,大白鹅膏与致命鹅膏的主要外形区别是菌盖表面有条纹,菌柄基部非球形。
致命鹅膏含有极毒的环肽毒素,正常人误食50克(一两),如不及时救治就可致命,这些毒素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脏和肾脏,人误食致命鹅膏中毒后出现急性肝损害,导致肝功能衰竭,严重者最后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1、区分
(1)毒鹅膏菌同时具有菌盖、菌柄、菌环和菌托,通俗地说,就是“头上戴帽(指菌盖)、腰间系裙(指菌环)、脚上穿鞋(指菌托)”,一般具有上述特征的蘑菇就是鹅膏菌,大多有剧毒。
(2)目前除开常见,可确认无毒的野生食用菌类以外,不建议通过外观来判断未知的野生菌类是否有毒。
(3)在鹅膏菌之中,红黄鹅膏菌(浅橙黄鹅膏菌)、橙盖鹅膏菌等没有毒,可以食用,而玫瑰红鹅膏菌、灰花纹鹅膏菌、拟卵盖鹅膏、绿盖鹅膏菌和鳞柄鹅膏菌等有毒,不能食用。
2、毒性
(1)毒鹅膏菌中的毒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肽类毒素,一类是非肽类毒素。
(2)肽类毒素主要分为三大类群,分别为鹅膏毒肽类,鬼笔毒肽类和毒伞毒肽类,一共22种,并且绝大部分肽类毒素的化学结构稳定,耐高温能力强,在进入人体之后,对于肝脏以及肾脏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
(3)非肽类毒素主要为神经性毒素,常见的有毒蝇碱、异噁唑衍生物、色胺衍生物等。
(4)中毒症状:早期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1-2天后症状逐渐减轻,但是肝脏、肾脏、心脏等重要器官已经被进一步损坏,病情很快恶化,出现呼吸困难、面肌抽搐、谵语、小腿肌肉痉挛等症状,死亡率高达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