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筑遗迹星罗棋布,建筑风格迥异,具有极其显著的代表性,有古代民居装饰殿堂之誉。而木雕装饰是山西民居殿堂的精品之一,也是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经典之作。山西民居的装饰艺术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高峰时期,集中体现在圆雕、浮雕、透雕、平雕等艺术上,分别装饰于梁柱、斗拱、窗棂、间雕、雀替等房屋构件。
山西木雕的艺术风格归结为八个字:“富华典雅,大气沉雄”。所谓富华,是指它用料不吝,用工不惜,造型圆润饱满,显示了明清时山西人的富足;所谓典雅,是指山西木雕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的木雕艺术风格很大部分还保留了宋元遗风;所谓大气沉雄,与南方木雕相比,山西木雕气势更显恢弘,工艺俯视全国,甚至可与皇家风范相媲美。
永乐桃木雕刻主要流传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及其周边地区,至21世纪初已有700多年历史。永乐桃木雕刻最早沿装桃木剑雕刻技法,至唐已十分成熟,发展出了雕、镂、镌、刻、镶、嵌、剔、轧等技法,多以道教吉祥数字,如四寸五分、二尺四寸、三尺一寸、九尺九寸九分等定格确码,以八卦、太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龙、凤、连心云、同心如意、八宝、暗八仙等传统吉祥纹样为图案,采用雕镂镌刻并辅以镶嵌、剔轧等技法制作装饰。
永乐桃木雕刻加工的桃木剑具有本土特色,虽然古时雕刻的内容并不像现代这样繁杂多样,但质朴清秀,继承了老一代人纯手工雕刻的技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题材,较有收藏价值,在传统品种基础上,又创作出神像、神牌,法印、令牌、符篆、大刀、拐杖、木梳、笔简、名人字画及各种桃木吉祥物、木雕、根雕等工艺品。
宁武木雕工艺制作是指利用宁武管涔山盛产的各种阔叶、乔冠、树根,雕刻、创造出具有天然形制和人工雕艺美感的艺术造型木器家具和工艺作品。
宁武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县境管涔山脉的天然次生林是山西著名水源涵养用材林基地,也为当地的木雕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供给。木雕工艺制作主要是利用雕刻刀、凿、锯、锉、斧、砂等工具,将各类硬杂木按照人工构思设计加工制作各种家具、摆件等艺术品的创制过程,主要工序分为设计、粗雕、烘干、精雕、打磨抛光、着色、打蜡上漆等步骤。艺术作品形象自然逼真,神态活灵活现,造型美观大方,构思简洁得体,成为当地珍贵的家具藏品和旅游纪念物。
定襄木雕主要以古建筑构建雕刻为主,集中在滹沱河南岸的智村和北岸的宏道镇两地。智村古建筑营造风格多以牌楼、牌坊、影壁为主,宏道镇则多用于制作木结构古建筑模型。
定襄县遗存有数量众多的古代建筑,其中不少建筑集群已列入国保级文物单位,定襄木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专门制作古建筑营造摆件和教学模型,定襄木雕工艺日臻成熟,且深受民众喜爱。古建筑营造技艺木雕模型制作在选料、下料、打磨、零部件制作、组装、上漆等环节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需要匠人掌握过硬的建筑设计、测绘、雕塑、建筑形体结构、整体构图等美术功底和娴熟的木工雕刻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沁源木雕是流传于沁源县赤石桥乡涧崖底村及其周边地域的一种古老造型艺术,据艺人追忆,当地木刻艺术清乾隆年间开始盛行,至今已有四代传人,主要用于月饼模具雕刻,成品远销晋南、晋中、河南等地。
沁源木雕原材料主要有山梨木、枣木两种,取材必须选在冬季,用手工锯拉成板,然后采成块状,再用铡刀倒成圆空,按照木板质地画出适宜的图案,最后用刀则和圆刀开始细刻,查看修改后才算完工,雕刻的图案有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福、寿、丰、优、财、寿桃、猴、兔、月亮、葫芦、鱼、葵花等。经手工雕刻而成的月饼模具图案清新、活泼、寓意丰富,表现了民众祈盼团圆、美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不仅能够为传统节日增添色彩,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工艺价值、民俗价值、社会价值。
从山西木雕中,可以触摸到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厚根源,欣赏到建筑艺术的无比精湛,感受到一份历史的沉重感、沧桑感和使命感。山西木雕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是不容置疑的。辈出的历代文人、丰厚的文化底蕴,民歌、剪纸、砖雕、泥塑、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都能在木雕上得以相互印证。
2014年11月11日,木雕(永乐桃木雕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58。
宁武木雕、定襄木雕、沁源木雕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