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木雕是福建境内生产的木雕艺术品的统称,以龙眼木、黄杨木、檀香木以及红木为多,历史悠久,唐代已经开始采用福建木雕装饰建筑,还用于佛像和刻书,到了明代,福建出现了较多擅长佛像和装饰雕刻的艺人,清代的福建木雕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乾隆年间已经有贴金透雕作品被当做贡品,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尤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三重透雕等传统工艺闻名于世。
龙眼木雕是福建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也是中国木雕艺术中独具风格的民族传统工艺品,福建优秀民间雕刻艺术。因其使用的雕刻材料是福建盛产的龙眼木而得名。龙眼木雕的表现题材多为古典的老翁、仕女、仙佛、武士等,并以雕刻寿星、渔翁、弥勒、达摩、仙女等人物见长。草虫、花卉、果盘和牛、马、熊、狮、虎及金鱼、仙鹤等也是龙眼木雕常用的题材。
龙眼木雕收藏价值在于它以天然逼真取胜,造型生动稳重,布局合理,结构优美,既有准确的解剖原理,又有生动的夸张变形,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富有不同的质感,产品色泽古朴稳重,具有“古董”之美。
莆田木雕是在福建省莆田市境内生产的木雕艺术品的统称,材料以龙眼木、黄杨木、檀香木以及红木为多均显出各自的风格特征,莆田木雕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尤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三重透雕等传统工艺闻名于世。
莆田木雕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唐代已经开始采用莆田木雕装饰建筑,还用于佛像和刻书。由莆田雕刻名手平雕的宋代马远所绘关羽像至今仍存放在万寿庵内。到了明代,莆田出现了很多擅长佛像和装饰雕刻的艺人,莆禧天妃宫内的妈祖木雕像,不仅脸部表情好,手脚还可以上下左右活动,至今保存完好。清代的莆田木雕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乾隆年间已经有贴金透雕作品被当做贡品。清末名匠廖明山善用寸木雕镂人物、花草虫鱼等,其孙廖熙等五兄弟均为雕刻名手,作品曾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多个奖项。
泉州木雕是泉州民间工艺品种的重头戏,以各种木材和树根为原料,按质地来说,可分为硬质木雕与软质木雕,木质选择一向十分慎重;按表现形式,可分为镂空雕刻、浮雕、立体圆雕、镂空贴花等;按雕刻技法,可分为剔地雕、线雕、透空雕、贴雕等,独具一格,泉州的木雕艺术精雕细刻,花团锦簇,是恰如其分。
东山县生产的金木雕是民间传统工艺品,始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由广东大埔县木雕匠人在修建关帝庙时传入。当时的金木雕不仅广泛用于装饰庙宇殿阁中的梁柱、斗拱、神龛、屏风及各种佛、神像等,还作为香案、窗门、檐、床、柜、桌、椅的雕花装饰,被民间茶馆酒肆、豪屋富宅及婚嫁喜庆的妆套家具及器物等运用。东山金木雕工艺精细,用材讲究,品种多样,题材广泛。
潘山庙宇木雕技艺可上溯至清雍正年间。潘山庙宇木雕技艺根据设计图纸,利用不同木料的纹理和特性,运用劈、削、雕、剔等各种手法完成的佛像、门神、神轿、神座、神龛、神桌及花格、门窗、屏风、龙柱、壁堵、龙柱等系列庙宇作品。
福建木雕刻工细腻、布局丰满、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涉及古代神话、传说、民族服饰、民俗等各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了解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状况及思想认知水平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木雕产品远销至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各国及台湾各县市区,产品遍布台湾全岛,成为海内外木雕工艺、宗教文化交流的又一渠道,其产品在海内外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较高的经济价值。
2011年5月23日,福建省莆田市申报的木雕(莆田木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58。
2021年5月24日,木雕(泉州木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09年5月31日,东山金木雕技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Ⅷ-60。
2011年12月,木雕(潘山庙宇木雕)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Ⅶ-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