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竹编产品遍地开花,有家庭日常用具、生产工具和工艺品3大类。浦北、横县、广西、岑溪等地的竹编企业都是以“公司 农户”方式加工生产,形成相对成熟的产业集群,如今已有120多个竹编系列,产品精美,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有人赞誉——广西竹编是广西民间永久不衰的经济流脉,是生活也是艺术,是竹子文化的一大亮点,体现了广西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勤劳智慧。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上南、中南、下南的毛南族聚居地区。花竹帽,毛南语叫做“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亦是当地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毛南族花竹帽在过去多被当做雨具使用,后成为毛南族服饰的组成部分。
毛南族花竹帽的取材十分讲究,由于早春竹材寒湿太重,而霜后的篾皮易脆,通常于夏至后立秋前选取修直匀称的筋竹和墨竹。制篾时,先破竹裁条,然后破扁篾、破薄篾,再在竹篾两头拱开梳丝,分篾细如发丝,用于交叉辐射、细密编织。编织花竹帽用的竹篾分黑篾与黄篾,黑篾系以蓝淀墨色染制,黄篾则以黄桅子榨汁染制。花竹帽的基本造型为平面和圆锥体的立体组合,编成的篾纹以五角星为中心,周边又按六角形环叠交叉辐射编结,整合定型后还要以上好桐油炼膏涂刷。其帽形大方,花纹美观,结实耐用。
一把好的油纸伞,从选竹料开始便尤为讲究,制作油纸伞要选用深山里3年以上的杠竹,这样的竹子韧性好,且不易长虫。制作伞骨要将竹子按照尺寸厚薄开料、做蔑,用刀一刀一刀慢慢削至平滑,1米长的伞面,需要36支大小均匀的伞骨。
宾阳油纸伞的制作技艺十分繁杂且均为纯手工进行。由此制作出来的纸伞,既简洁轻便,又美观耐用,遮阳挡雨皆可。一把油纸伞,撑起头上一片天。陆云岗表示,油纸伞已不再只是普通的手工艺品,它是自身家族的重要印记,更是当地文化的象征。
博白县地处广西东南部,因编织工艺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这里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盛产竹子、芒草、藤蔓等植物,为芒竹编织技艺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博白芒竹编织以竹和芒为原材料,经刮青、剖篾及去皮、剥芯、薰晒、防虫防潮处理等工序,采用交、压、串、缠绕等技法,在定制的模型上编织成各种编织品,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中,编织的品种和花样也越来越多,这些做工精致、造型独特的编织品,逐渐成为备受青睐的手工艺术品,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竹编是壮族农民在农闲时节利用竹子进行编织各种生活劳动用具的一种传统生计技能,主要分布在柳江地区,在塑料制品尚未全面兴起的时候,柳江很多地方是全村都在进行竹制品生产,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百朋镇的下伦村、新村,成团镇的六羊村,进德镇的四连村等。
柳江壮族竹编制作技艺一般为家族传授,编织种类多样,有背篷、有牛仔帽、有大雨帽、摇篮、打谷桶、簸箕、竹筐、竹篮、竹篓、鱼篓、刀篓、鸟笼、鸡鸭笼、粉筐、煤篓、葡萄箩、莲藕筐、竹壳帽等二十多个品种,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家居生活。
灵山县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当地人喜欢门前屋后种植竹子,县域内部分村镇生长着大量竹子。勤劳善良先辈们在长久生活经验中慢慢学会了用竹子编织器物,把竹子变成一件件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最终形成了灵山竹编技艺。
灵山竹编已有上百个竹编产品系列,箩筐、笸箩、簸箕、提篮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美观耐用,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011年5月23日,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51。
2014年,宾阳油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博白芒竹编织技艺包括竹编技艺和芒编技艺入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11月10日,柳江壮族竹编技艺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8年12月20日,灵山竹编技艺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