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剪纸主要流传于洛川县各乡镇农村,几乎遍布全县的每一个村庄和角落,近年来较突出有永乡乡、旧县镇、凤栖镇、杨舒乡、土基镇等。
洛川剪纸根植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它是为适应农村居住特点而产生的,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
1、受洛川特殊区域的影响,形成洛川剪纸独特的地域装饰性。
2、由于洛川剪纸起源民间生活,依附于民风习俗传承至今,如祈福、祈寿和神灵崇拜等,是陕北综合艺术的独特语言,因而具有丰富特征。
3、剪纸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造型饱满粗犷、线条简练,因而具有简朴的艺术特点。
洛川民间剪纸在整个陕西民间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延安地区的优秀民间艺术文化,是人类创造美的最初形态。发掘、抢救、保护其价值主要有以下两点:
1、学术价值
剪纸是陕西民间美术中较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又寄托着人们的思想信仰、风格情趣,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对研究农耕社会及民风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实用价值
发扬、抢救、保护洛川剪纸对延安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洛川历史悠久,这块黄土高塬上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民间剪纸的渊源可追溯到商代,当时用金箔等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唐宋时皮影盛行,也用纸制作皮影,称“纸窗影子”这是对审美的追求;也有用于巫术活动的剪纸——杜甫诗中“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就描述了洛川、白水等地的招魂剪纸。
明清以后随着剪纸的逐步发展,广泛用于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节日装饰或作为生活中刺绣的底样。
洛川剪纸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逐步走向成熟,至今在洛川,除夕前几天,糊窗户,贴窗花,挂板架对子,板架云子。窗花图案多取花、鱼、鸟、兽等,寓意吉祥富贵。姑娘媳妇各施巧手,将窑洞装点一新。正月初一、二,则互邀观赏品评,坐在一起做下年用的剪纸窗花,交流技艺;过清明节时,将上坟祭祖烧剩的纸钱带回家,剪成门的形状贴在门上,以图吉利。
洛川民间美术自1978年起,从剪纸入手,举办多期剪纸学习班,征集剪纸作品数万幅,80年代在省、市、县文化部门的重视下,经洛川文化馆不断挖掘整理,加工提高,洛川剪纸从而在挖掘的基础上有了创新,民间剪纸在全国各大美术馆展出,民间剪纸艺人先后赴日本、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献艺。1993年洛川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洛川剪纸已成为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