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核微雕雕刻工艺十分繁杂,需要经过选取果核、防腐浸泡、制胚、去果仁、定形、雕刻、刨光、上窗、上链以及包装等多个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作品成为废品,这些繁杂的工艺,不仅对雕刻者的雕刻技术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还要求雕刻者具有较高的书法美术功底。
在大余核微雕技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清乾隆年间陈祖章以橄榄核雕刻的《赤壁夜游》,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此外,全国各地的文博部门和民间也收藏有一些明清时期的核舟作品,但整体品质较差。
2010年6月,大余核微雕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一项传统技艺,大余的核舟雕刻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并以家族传承的方式延续至今。早在清代后期,大余县人胡志良师从著名的核雕世家——舟山“殷氏”学习核雕技艺,回乡后仍以刻碑、木雕行走乡里,闲时则雕刻橄榄核送与亲朋好友和东家的小孩佩戴,开大余核雕之先河。
清末民初,胡氏核雕第二代传人胡开价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了核雕技术,用伞骨、铁丝等原料制作刀具,以大余当地所产的梅核进行雕刻,并获得成功。
至上世纪90代,胡氏核雕第五代传人胡润生在先人所遗留“梅核”和“桃核”雕刻的基础上,吸收碑刻、印治等艺术手法,不断尝试,对核雕技艺进行了创新,雕刻出“核舟”等一批艺术精品,大余核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微取胜,微中见宏”,于方寸之间现大千世界。吸取了竹雕、牙雕之圆雕、高浮雕、镂空、透雕等雕刻技术,达到“神雕意刻”境界。尤其是可开启窗页、锚链等细部雕刻,更是“核舟”的精华所在与功力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