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正宁黄帝陵,有诸多史料记载,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当时的罗川县就是现在的正宁县。
现存正宁县博物馆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所立的《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载:“兹县(隋罗川县,今正宁县)据罗川之上游,实彭原之属邑,气象葱蔚,……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
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豳土划疆,本公刘积德之地。”“轩辕师广成于前,夏禹尊子于后。”这里所说的“轩丘”就是罗水上游的桥山,因为有(音桥)氏而得名。子午山也称子午岭,即《史记·五帝本纪》所说“黄帝崩,葬桥山”的桥山。
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庆阳知府赵本植修纂的《庆阳府志》载:“黄帝陵在罗川县城东子午山旁。”民国14年(公元1925年),正宁县知事苏绍泉修纂的《正宁县志》记述得更清楚:“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黄帝葬衣冠处。”此黄帝冢,正是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于桥山的地方。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当时的罗川县就是现在的正宁县。现存正宁县博物馆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所立的《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载:“兹县(隋罗川县,今正宁县)据罗川之上游,实彭原之属邑,气象葱蔚,……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豳土划疆,本公刘积德之地。”“轩辕师广成于前,夏禹尊子于后。”这里所说的“轩丘”就是罗水上游的桥山,因为有(音桥)氏而得名。子午山也称子午岭,即《史记·五帝本纪》所说“黄帝崩,葬桥山”的桥山。
年(公元1925年),正宁县知事苏绍泉修纂的《正宁县志》记述得更清楚:“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黄帝葬衣冠处。”此黄帝冢,正是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于桥山的地方。
为什么叫“黄帝冢”,而不叫“黄帝陵”呢?《水经注》说:“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在秦代以前,人们称黄帝的墓地为冢。
张耀民,甘肃宁县人,195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西北师大、庆阳师专(现陇东学院)等单位工作,教过古汉语、汉文字学等课程。已发表和出版有关庆阳古代历史的文字约80万字。并参与了《庆阳地区志》的纂修和点、校,整理了明、清《庆阳府志》。1993年退休。
我们见到老人时,他正卧病在床。但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他有些激动,坚持下了床,用他浓重的方言,向我们叙述并揭开了萦绕华夏历史近千年的一段迷雾。黄帝陵在今甘肃正宁。
张耀民先生向我们简洁地表述了他的研究和观点。在上世纪90年代,他已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黄帝冢原址考》系列文章多篇,详细地研究和论证了黄帝冢在今甘肃正宁县五顷塬和二顷塬的接合部,并经实地考察,按照史载确切地找到了黄帝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