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篮前低、后有背,因形如元宝而得名,是篾匠师傅用竹篾编织的,内外两层,内层紧密,考究的还编有花纹,外层编成菱形,底部夹有硬竹片,内层涂有亮油防腐。做元宝篮的技术要求很高,从锯竹、劈篾、刮青、剖丝到编成成品,需要很多道工序。
元宝篮最初功能是充当农村的“救护装备”,在产妇或病人上医院时充当“救护车”的角色。解放后,元宝篮也曾一度“身兼数职”,派生出很多功能,成了老年人出行时的“轿子”、新娘子出嫁时的“花轿”。那时候,农村的道路以土路为主,稍微大一点的村子,都会备有几只元宝篮,以应付不时之需。
元宝篮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做“救护设备”。那时候,农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人抬着元宝篮健步如飞,后面跟着换肩的两个人也一路小跑———那一定是抬病人去医院的。当年的农村,无论是妻子临产,还是亲人生病,如果需要送医院,基本上是用元宝篮抬着去的。
旧时,大凡集镇都开有几家“贳器店”,专做出租婚丧喜庆用的器物和陈设,如盆碗碟盏、花轿花袄、凤冠霞帔等。据赵伟伦先生主编的《罗江志》记载,解放前,不足百米的余姚罗江老街,就有安泰、倪生记等三家贳器店,生意做得很红火。除了贳器店,集镇上还有轿行,为有钱人提供出行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轿子被取消了,轿行关门大吉,于是元宝篮取代了轿子,成了老年人出行的必备用具。由于迎娶新娘子的大红花轿也被取消了,但是婚嫁时新娘子脚不沾地的风俗没有变,于是,元宝篮一度替代了新娘子的花轿。那时候,只要村里有人出嫁,全村人都会挤到她家看嫁妆,数一数绸缎被面的被子有几床,看一看铜火熜、锡酒壶擦得亮不亮。在鞭炮声中,羞答答的新娘子被她兄弟抱出屋,抱进了元宝篮。这时候的元宝篮是最荣耀的:贴着大红的“双喜”、挂着大红的绸花和明黄的流苏,连毛竹杠也扎了红绸蝴蝶结,装饰得非常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