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珊瑚产自中国台湾的澎湖列岛,与文石、海树、猫公石并称澎湖四宝。澎湖珊瑚曾为世界四大珊瑚产区之一,所产的珊瑚属粉红色系列,已停止开采,但市上仍有一些加工制成的耳环、项链、或小株珊瑚树装饰品等,游客可依喜好选购,不过珊瑚易碎、怕酸,应避免碰撞和接触汗水。
台湾省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主要的珊瑚产地,而台湾珊瑚又以澎湖所产最多、最好,包括白、红和桃红等颜色。珊瑚礁适合生长的温度是在水温18~30℃之间的海域,最适合的生长温度在23~28℃。
珊瑚是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的骨骸构成的。珊瑚虫个体成筒状,中央有孔,四周环生触手,攀附在礁石上,分泌出钙质。珊瑚虫不断繁殖,积压在内层的珊瑚虫因无法获得藻类维持生命而逐渐死去,变成珊瑚树骨架,而活珊瑚虫仍然不停再生,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美丽的珊瑚树。各式各样的珊瑚,把海底装点成五彩缤纷的迷宫。
澎湖的珊瑚质地优良,光润坚硬,色彩绚丽,是人们非常喜爱的装饰品,其中以桃色珊瑚最为名贵。这种珊瑚颜色粉红、淡柔莹洁、枝体均匀,在自然光下,色泽高雅迷人。整株完整无缺而外型漂亮的珊瑚,人们多保持其原状作摆设用,富于天然美。
在澎湖岛上有许多珊瑚加工厂,极盛时期达50余家,仍有30余家。这些工厂依珊瑚的形状、大小、颜色,雕刻为花、鸟、草、虫、兽和人物等工艺品,也有的制成戒指、耳环、胸花、项链、圆珠、袖扣及领带夹等。
大致上造礁珊瑚是生长在水温18~30℃之间的海域,最适合的生长温度在23~28℃,当水温超出最适合的温度范围会引起珊瑚生长率的减少。水温在16~17℃的时候,造礁珊瑚会停止摄食,苟延残喘;13℃则是它们的致死温度,低於这个温度珊瑚会全部死亡。另外,海水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珊瑚的代谢能力,海水温度的过低、过高都会影响到珊瑚骨骼的生长。珊瑚的生长速率,在适合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因此,季节性的水温变化,会在珊瑚的骨骼上留下轮纹,这种轮纹和树木的年轮相似,可以做为推断古代气候特徵的根据之一。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珊瑚都会失去其共生藻而白化,如果这种环境持续一段时间,珊瑚就会逐渐死亡。
由於造礁珊瑚的存在与否与共生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影响了共生藻生理和此种共生关系的环境因子,也都会影响造礁珊瑚的生长和生存。由於藻类行光合作用需要充足的阳光,而光在水中消失很快,因此造礁珊瑚也往往局限在浅水域,它们主要分布在水深三十公尺以内的海域,但仍有部份的造礁珊瑚生长在水深一百公尺甚至更深的海底。
大多数的珊瑚是固定生活在底质上的生物,必须有稳固的底质,才可以持续生长。从幼苗开始,它们就必须附着在坚固的岩石上,因此,通常只可在稳固的岩石底质上发现珊瑚的踪迹。在澎湖内海的泥沙底质上,有一些管孔珊瑚和轴孔珊瑚,它们利用群体之间互相嵌合的方式,自行建立一个稳固的基质,而在泥沙底质上蔓延生长;另外,还有少数的珊瑚会形成球形的小群体,随着海流在海底四处滚动,这些可说是比较特殊的适应方式。
海流和波浪也是影响珊瑚分布和生长非常重要的因子,过强的海流或波浪会对珊瑚造成折断、搬移或磨损等机械性的伤害,因此台风和暴风雨常对珊瑚礁生态系造成严重的破坏,但是基本上珊瑚对这种天然灾害,具有相当大的适应能力,珊瑚甚至於可利用波浪达到帮助其散布的目的,被波浪折断的分枝,在被搬运到其它地方以后,只要环境适合,仍然可以继续生长,而建立新的群体,这种现象可说是珊瑚经由长期的演化所发展出来的适应对策。在经常性的海流环境中,珊瑚往往可经由改变群体的形态和分枝的大小以适应其环境中的水流强度。在水流较强的环境中,珊瑚的分枝通常较粗短,群体较低矮,呈团块形或表覆形,有些珊瑚则长成平行於水流方向的板叶或分枝,这些形态上的改变可以减低水流对珊瑚群体所产生的拖曳力,减少珊瑚被搬动的机会。在水流较弱的环境中,珊瑚的分枝往往较细长,群体则较分散、疏松。这些形态上的适应,使同种珊瑚在不同的环境中呈现多样的形态。在一珊瑚礁环境里,海流的强弱不但影响珊瑚的分布和形态,而且也常是造成珊瑚种类成带状分布的主因。
珊瑚只能生长在水质清澈的海域里,海水中过多的悬浮物质或沉积物均对珊瑚的生长有害,沉积物的附着会使珊瑚因窒息而死亡;较轻微的沉积物则会减低珊瑚的成长速率,妨碍珊瑚幼虫的附着和发育更会改变珊瑚的生长形态。悬浮沉积物也会经由降低光的穿透度而减低珊瑚的生长速率。沉积物也是细菌的温床,细菌的作用可分解珊瑚组织或产生对珊瑚有毒的物质。而各种珊瑚忍受沉积物的能力都不同,通常与其群体形态、珊瑚虫的行为及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有关。珊瑚对沉积物适应的能力不同也会影响到他们在不同海域中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