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花瑰艺术),海南省澄迈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花瑰艺术起源与宋代佛、道、儒的兴盛有关,因为佛、道、儒的各种神像都要靠花瑰老艺人制作。宋代,在澄迈县的白石岭的早期道观,祭祀万天大王和雷公神,相传出现了最初的雕刻神像。花瑰雕刻通常有线刻(阴阳线刻)、浮雕(平面雕)、 圆雕(三维立体雕)、透雕(单面、双面透雕)镂空雕(基层相叠雕)、根雕等技法。
2011年,木雕(花瑰艺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58。
花瑰艺术历史悠久,其起源与宋代佛、道、儒的兴盛有关。过去,佛、道、儒的各种神像都要靠花瑰老艺人制作。
宋代,在澄迈县的白石岭的早期道观,祭祀万天大王和雷公神,相传出现了最初的雕刻神像。
明代澄迈县开始兴起军坡节,又称“游公节”,人们将各路民间保护神抬出来游行,供人祭拜。
清代的佛、道活动更盛,各类庙堂遍布城乡。从年初至年终,几乎月月都有“作斋”(庙会活动)。祭祀的神仙甚多,是花瑰艺术较为兴盛的时期。
民国以后,庙会活动时兴时衰,对花瑰艺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花瑰,意指如花绚丽的现宝木雕,包括没有上颜色的雕塑和七彩雕画。花瑰雕刻是以各种木质材料及树根进行雕刻的艺术,材料多选用纹路清晰、质地细密的花梨木、水沉木、菠萝格、绿楠木、紫檀、子京、坡磊、树根(包括树瘤、竹根)等。用木材进行雕刻,用七彩颜料进行描绘上色,有些甚至只是打蜡上油,却表现出千百种雕塑形态。
花瑰雕刻通常有线刻(阴阳线刻)、浮雕(平面雕)、 圆雕(三维立体雕)、透雕(单面、双面透雕)、镂空雕(基层相叠雕)、根雕等,一件高档的木雕工艺品运用圆离做基础,透雕加链接,镂雕做支点,用浮雕做衬饰,线雕做分割线。
花瑰制作可分为工艺构图、离琢打坯、细致修饰、精工修光、描边着色、油蜡上光等六个步骤:
第一步:工艺构图。先画创意稿,再用墨线勾画放大到木材上;
第二步:雕琢打坯。去荒料凿出作品的基本形状,做到有层次,比例协调;
第三步:细致修饰。以细致的操刀,精雕细刻及薄刀法修去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光滑、细致;
第四步:精工修光。用高标号水砂纸顺着木质纹理的方向打磨,使木雕表面光洁;
第五步:描边着色。用色笔把雕刻主体和背景区分,以七种颜色即金、银、黑、白、蓝、黄、红为主色进行上色,起到一定的装饰效果;
第六步:油蜡上光。采用烫蜡,刷光油的方式进行表面处理。
传承价值
花瑰艺术多以沉木、树根、木化石为材料,雕刻神像、木偶像、人物像、自然物像、抽象图像、装饰图像等的造型,承载着历史、宗教、民俗信仰的许多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欣赏价值。
传承状况
“雕工承祖巧金石木玉入艺,刻技练自精花鸟草虫总诣心。”这是一副褒奖雕刻艺人的对联,同时也是一副警世对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雕(花瑰艺术雕)曾在海南辉煌一时。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花瑰艺术雕显得有些落寞。
传承人物
徐日龙,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是木雕(花瑰艺术),申报地区是海南省澄迈县。
保护措施
2018年8月20日上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黎族原始陶艺、椰雕、木雕(花瑰)”培训班在琼台师范学院开班。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澄迈县文化馆获得“木雕(花瑰艺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木雕(花瑰艺术)项目保护单位澄迈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活动
2019年6月13日上午,澄迈县木雕(花瑰艺术)展暨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澄迈县文化馆举行,展出40余名木雕匠人的近百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