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位于丹寨县北部,南皋乡西部。苗族聚居的石桥村,面积9.85平方公里。现有250户1100多人。石桥海拔700米,属低山地貌。清水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南皋河呈S型绕寨脚流过。这里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1月均温5.4℃,7月均温23.9℃,年均温15.5℃。无霜期266天,年降雨量1021.8毫米。
石桥因一座天然石拱桥连接河两岸山崖而得名。造纸作坊即在天然石桥50米对面大岩脚石壁下。石壁宽约百米,高约八十米。石壁前倾,能遮避风雨,是一座极好的天然厂房;内有一清澈的泉水,是造纸最好的水力资源。解放前有纸槽40多架。今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皮纸选用的构皮麻是喀斯特山地所产,具有纤维均匀细密,成浆率高等特点,其柔韧性、光泽度好,吸水性强,是白皮纸润墨性能优良的主要原因。
石桥古法造纸利用丰富的构皮麻和水源条件,在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设槽造纸。这里除了纸焙房外,没有厂房,几道工序都是徒手而就,因而作坊简易,投资小,易于操作,无污染。
首先是白皮纸从原料加工到成纸张需要七十多道工序手工完成,其生产技艺仅凭师傅的言传身教世代相传,一般要3—10年才能熟练掌握。其次是原料加工采用日晒、雨淋、露练等方法,全凭手工制作,天然自成,没有添加工业原料,纸质洁白,有柔韧性,耐拉力,纸面平整,吸水性强,是书画作品最佳纸品。
2006年1月,“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9年,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将石桥古纸选定为古籍文物修缮用纸。
据专家考证,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具有唐代造纸艺术风格,石桥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它利用当地丰富构皮、杉根制作白皮纸。石桥村造纸人家,每年择吉日举行盛大活动,祭祀蔡伦。
石桥古法造纸工艺流程,与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后汉书·蔡伦传》载:“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以为纸”。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载:“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苗族历史上曾长期居住在楚地。楮树当地叫构皮麻。至今仍是石桥造纸的主要原料。“构皮麻”通过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纸、压纸、晒纸、揭纸、包装等十多道工序,生产出白皮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