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绣,是工艺品,也是“无字史书”。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苗族人民以针线为笔墨,将创世神话、迁徙历史和细腻情感通过刺绣、蜡染,以图案的方式流传下来,形成了苗族明显区别于汉文化的独特叙事图案。
苗绣不只是单纯的民间工艺品,而是一部记录了文明源头的“无字史书”。根据文献记载和民间叙事,苗族先民最早定居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蚩尤是他们的始祖。"三苗"时期迁徙至江汉平原。然而由于战争等原因,他们逐渐向西南迁徙。《苗族古歌》中记载,古时的苗族曾有文字,在战乱的迁徙中,文字随之颠沛流离并湮灭。于是,苗族人民用手记录,将族人的创世神话、迁徙历史和细腻情感,镌刻在服饰之上,刺绣图纹便有了承载文化记忆的功能。
苗族经历数次大迁徙,形成多个分支,传统服饰和服饰上的刺绣纹样,成为各个支系之间相互区分,每个支系内部相互认同的重要标识。这让苗族服饰和苗绣上的传统纹样作为“穿在身上的图腾”,得以代代相传。
雷山苗绣,贵州省雷山县传统美术,因常年在桃源般的雷公山怀中生息,雷山的苗绣自然也就有了一番不一样的风情。在形制和造型方面,雷山苗族刺绣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大胆使用多维立体造型和型中型的复合手段,体现出别具民族风格的审美情趣。
花溪苗绣,贵州省贵阳市传统美术,用十字绣为基本针法,数纱而绣,不用底稿,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使整件挑花作品显得更加美观精巧,花溪苗族妇女在制作挑花时,不但注重继承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而且还善于发挥想象力,大胆地进行再创作,几乎找不到两幅完全雷同的作品,使得挑花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和独创性。
剑河苗绣,贵州省剑河县传统美术,以藏青色棉织布为载体,银白色的锡丝绣在藏青色布料上,对比鲜明,明亮耀眼,光泽度好,质感强烈,使布料看上去酷似银质,与银帽、银耳环、银项圈、银锁链、银手镯相配,较为华丽高贵。
松桃苗绣指贵州省松桃县范围内生产的苗族刺绣,多以花鸟虫鱼、日月山川为题材,其构图夸张浪漫,图案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着色大胆自由,针法绣法多样,具有鲜明的风格,内容体现了苗族人民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思想。
凯里苗绣的色彩多以红、绿色为主,辅以其他颜色,而且花纹稠密,色彩艳丽浓烈,富丽堂皇。这里的妇女们总爱把色彩用得浓重而艳丽,用活了绘画“三原色”红、绿、蓝,其色彩讲究冷暖对比,并注重在强烈的对比中取得协调,形成一种既古朴又绚丽多彩的效果。
台江刺绣手法多样,主要有平绣、缠绣、破线绣、锁绣、绞绣等多种。有的凭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不经起草,信手绣出;有的在布面上画好图案再绣;有的用剪纸粘贴进行刺绣。刺绣纹样造型多为夸张得体、风格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
2006年5月20日,苗绣(雷山苗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22。
2006年5月20日,苗绣(花溪苗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22。
2006年5月20日,苗绣(剑河苗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22。
2021年5月24日,松桃苗绣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苗绣作为古老传统的指尖技艺,非但没有与时代脱节,甚至已经走出苗族村寨、走出国门。在过去的10多年,苗绣前后多次登上国内外时装周舞台,向世界展现苗绣千年传承的独特魅力。
2003年,在巴黎卢浮宫举行的“中国文化年”开幕式节目“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服饰展演”中,苗绣展示深深吸引了坐在台下的著名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
2018年,贵州织金苗绣登上伦敦时装周的T台,随之赴英的织金苗绣产品也很快被抢购一空。
2023年9月,贵州苗绣精品服饰惊艳亮相米兰时装周,再一次向世界证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贵州苗族刺绣产于黔东南、黔南两个民族自治州和安顺、毕节、水城等地区的苗族聚居村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苗族妇女心灵手巧,她们非常喜爱挑花、编织和刺绣。刺绣是她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每逢秋收过后农闲季节她们就开始绣花和挑花,通常反面绣花正面看,既不打样,也不画线,随手绣来,花样百出,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