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2月18日,黄纬禄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父黄藻(又名黄慎闻)为清朝秀才,曾任小学教员,要求子女认真读书、积极上进,对他刻苦攻读、严谨治学有深刻的影响。童年的黄纬禄就读于芜湖市芜关小学,后入芜关中学读初中。
1933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部。
1936年8月,考取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随校搬迁至重庆。
1940年8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件厂重庆分厂,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43年5月,在英国标准电话及电缆公司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实习。
1944年,在英国实习期间,险遭德国发明的世界第一代V-1型导弹轰炸,幸免一劫,还参观过V-2型弹道导弹。
1945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
1947年9月,以《双路无线电通信》的论文毕业获硕士学位;10月回国,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
1949年5月—1952年9月,在上海华东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工研究所任研究员。
1952年10月,调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
1954年,应邀在中南海怀仁堂和军队高级将领一起聆听导弹专家钱学森关于火箭技术的报告。
1957年12月,转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期,曾任五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并担任几种液体弹道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兼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主持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
1965年,国防部五院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划归七机部一院第12所,历任研究所所长、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一和第二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等职务。
1970年4月,中国固体燃料潜地导弹研制初期的关键时刻,担任液体型号控制系统研究所所长的他临危受命,到负责潜地导弹的七机部四院四部担任总体设计部主任。
1974年,升任一院副院长,主抓中国第一代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工作。
1979年,被任命为研制水下发射固体弹道导弹任务的总设计师,同时也被任命为固体陆基机动战略导弹总设计师。
1982年,改为航天工业部后,担任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第二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同年,组织科技人员首次成功完成固体导弹水下发射试验。
1984年,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也发射成功,最终1989年定型。
1988年,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后,担任第二研究院技术总顾问和部的高级技术顾问;同年。领导科技人员从核潜艇上发射潜地固体导弹成功。
1993年,成立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后,仍担任总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
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院士)。
2011年11月23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黄纬禄长期从事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奠定了中国火箭与导弹技术发展的基础。中国“东风”等型号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控制系统都有他的参与。
20世纪50年代末起,任液体弹道式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开拓了这个领域的工作,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
70年代初,从事潜艇发射的固体弹道式导弹的开创,他率领同事们共同完成以下工作:确定了正确的总体方案、技术路线和攻关项目,决定采用大量新技术,突破了水下冷发射、出水大姿态控制技术、摇摆条件下的调平与瞄准技术、多功能机动发射车、组件小型化和射击诸元实时计算等关键,研制成中国第一代潜地和地地机动固体弹道式导弹,使中国成为第四个能从潜艇发射弹道式导弹的国家。还布置并完成了关键预研项目,为中国第二代的弹道式导弹实现固体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中国涉及导弹技术的众多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的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关、自行设计关,相继解决了远程和多级导弹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后,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获得成功,提出了“一弹两用”的设想,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设计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发射等系列关键技术。这两型导弹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为中国继续发展固体战略导弹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的可靠依据。
20世纪70至80年代,在没有任何国外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成功地领导和主持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第一枚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突破了中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他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固体火箭与导弹发展的正确道路,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