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年(1738年)中举,累授户部郎中、军机章京。
乾隆十三年(1748年),随征大小金川,遭劾被贬。后复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因办事勤慎而受重用,历任参赞大臣、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工部侍郎等,长期戍守西北边疆。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参与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事后移驻伊犁,建屯田之策。回朝数年间,历任内大臣、汉军镶蓝旗都统、军机大臣、满洲正红旗都统、四川总督等。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副将军之职随经略傅恒领兵征讨缅甸。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次参加大小金川之役,历时五年,运筹战事,多合机宜,为平定金川首功。此后多次前往地方办理钦案、督筑河堤,两次率师镇压甘肃回民起义,并以领班军机大臣身份提出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的进兵方略,累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
嘉庆二年(1797年),逝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太保,谥号“文成”,并入祀贤良祠。道光三年(1823年),配飨太庙。
阿桂编有《钦定户部军需则例》15卷,今已佚。此外,阿桂在平定金川后,曾奉敕主持编纂《平定两金川方略》(152卷),此书为了解乾隆朝两次用兵金川的起因、过程、结果等提供了翔实丰富的文献史料。
《熙朝雅颂集》录有阿桂诗6首:《感怀用苏文忠公寄晁美叔韵》《话旧赠钱冲斋观察》《兰泉比部初度》《伊犁军营》《大军次永昌有作》《自寿》。
阿桂还有楷书作品《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论》册。
阿桂是乾隆朝出将入相的少数重臣之一。他屡次统领大军东征西讨,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立下了重大功勋,其主要军事活动有:
乾隆十三年(1748年),参加大小金川之战。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参加平定大小和卓之战。事平后移师驻伊犁,提出于新疆屯田建策,被采纳。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副将军偕经略傅恒领兵与侵扰滇境的缅甸军交战,多次获捷。次年,与傅恒会师攻老官屯不下,奉命罢兵议和。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次参加大小金川之战,历时五年,运筹战事,多合机宜。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降服土司索诺木。
此外,阿桂还两次督师镇压甘肃回民起义,参与制定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和抗击廓尔喀(今尼泊尔)进攻西藏的进兵方略。
阿桂知人善任,发现才能胆识之士,即使是“散僚卒伍”,也“即登荐牍”。其下属有一位将校,名为瓜尔佳·兴奎,相貌魁伟,气度不凡,阿桂见后,称叹:“此将材也。”当即赐他副将札,命他进攻敌方阵地,果然大获全胜。以后兴奎屡立战功,为一时名将。王昶、韩崶、张百龄、玛拉特·松筠和朱尔赓额等人都是阿桂从他们身为微员时提拔上来的,或得到阿桂的赏识力荐,“其后皆为卿相”。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阿桂认为“伊犁为西域适中之地,幅员广阔”,如果能“悉心筹计,从容布置”,则能取得成效”。为实现驻兵守边的目标,他查得伊犁的海努克及固勒札等地“水土沃衍,且有河可引灌注”,判断如果在此地开垦屯田,就可以充实军粮。阿桂所言,使乾隆帝作出了伊犁驻兵屯田的决策。同年八月,乾隆帝下诏:“以阿桂总理伊犁事务,授为都统。”阿桂受命后,对伊犁驻防和屯田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阿桂在新疆的实践活动在伊犁屯田的成功,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它对于开发边疆地区的经济,密切西北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巩固中国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促进。而阿桂以他的远大目光和气魄,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阿桂在多次治水的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职堵塞决口,修筑堤坝,减少了水患灾害带来的损失,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乾隆帝在《紫光阁功臣像赞》中数次称赞阿桂:
在《定伊犁回部五十人像赞》中,评价为:“阿克敦子,性颇捷敏。力请从戎,宜哉惟允。身不胜衣,心可干城。楚材继出,为国之桢。”
在《平定金川五十功臣像赞》中,乾隆先提到:“其两被图形如阿桂之伦,岂非德业之光辉,人臣之厚幸,而较卫霍英鄂之流更为荣遇超越乎!”随后评价道:“阿桂承命以来,筹画尽心,不惮艰险,用能扫荡贼巢,俘擒逆党,大勋克集,实为首功。锡爵图形,优加章服,懋昭酬庸之典。诚而有谋,英弗恃勇。集众出奇,成勋克巩。”
在《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中,评价为:“勘外守中,未恒亮功。驰咨军务,志每予同。归朝襄赞,剪逆除凶。三登紫阁,福厚功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