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是中国剪纸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和重要的传播之地,从甘肃剪纸的现有资料分析,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文化圈,即:陇东剪纸文化圈、陇中剪纸文化圈、河西走廊剪纸文化圈,其中以陇东和陇中较为出色。
陇东剪纸文化圈包括庆阳市全境和平凉市境内的六盘山以东的五个县市区,陇东传统剪纸最早均是由创作者用生产生活用的大剪刀剪成,多数不起稿,用剪刀先剪出外轮廓,然后再用对折或者外轮廓开口后刻画内部纹饰。这就形成了陇东剪纸粗犷豪放、高度概括、天真浪漫的基本特征。
陇中剪纸文化圈包括定西市全境,天水的武山、甘谷、秦安三县,还有平凉的静宁县、庄浪县,兰州的榆中县,白银的会宁县、靖远县等一个地域,陇中剪纸的不同之处最大体现在其多样性上,既有剪法粗放造型古老的图样,又有细致繁缛的装饰味很强的图案。
庆阳剪纸与当地民俗、生活联系紧密,取材非常广泛,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可选的素材,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娃娃、牛羊骡马、猪狗猫兔、瓜果蔬菜,因为天天见,对它们的观察比较深透,因而成了妇女们剪刀下永不褪色的题材。根据用途,庆阳剪纸可以分为礼仪剪纸、祛病剪纸、生活剪纸、福寿剪纸、婚禧剪纸、生殖剪纸、丧葬剪纸、图案剪纸和底样剪纸等种类。这些剪纸大都有底样,是从祖辈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细心的妇女们把底样夹在杂志书籍中,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
会宁剪纸,以剪刀、刻刀为主要工具,以纸为主要材料。但是在创作取材、艺术表现形式上,却是气象万千,细腻生动,古朴率直。自由奔放,是会宁剪纸的主要艺术特色。大自然的山水草木、飞禽走兽,民间传说和文学中的生动场面、典型人物,都是会宁剪纸艺人手下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当地的风俗节日,人生礼仪,伦理道德,更是艺人们即兴的大胆艺术创作,充满了生活情趣。
定西剪纸传承久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文化底蕴深厚。主要以花卉艺术、飞禽走兽等生活装饰图案和以民俗事象、喜庆寓意的文学戏曲人物和历史神话题材为表现内容。其最经典的形式有窗花、春叶、遮面、板帘子四大类。定西剪纸以剪刀为主要工具,以纸为主要加工对象,是剪纸人对美好生活和美的剪制与追求。
兰州传统剪纸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花边、吉祥图案、物品、建筑、图画、书法等。兰州现代剪纸拓宽了题材领域,甘肃彩陶、敦煌舞伎,都成了剪纸作品表现的对象,形成了具有兰州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
灵台剪纸根植乡里,历史悠久,年节庆典,婚丧嫁娶,生日祝寿,刺绣花样无不即兴而做,民间十分普及,剪纸造型生动、掘朴,灵活、夸张,情趣四溢,内容丰富,人物、花卉、飞禽、走兽、世象万物不一而足,充分显示出灵台人民的智慧、情怀和精神风貌,具有很高的欣赏、装饰与收藏价值。
张掖剪纸主要分布于张掖的乡镇和各地农村中,被广泛地用于当地的民间社会生活中,是当地群众美化家居、装饰节庆时最具传统、最受欢迎的艺术样式。常见的题材有花卉草木、飞禽走兽、民俗事象、喜庆寓意、戏曲人物、民间传说和日常生活等,表现形式以窗花、灯笼花和炕围花为多,剪纸图案的画面结构以整体对称和十字对称为主,造型生动自由,率直奔放,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别致新奇的装饰趣味。
受到地域文化与人文特征的影响,自古以来,甘肃一直被誉为我国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因此这也使得其中的剪纸文化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但却仍然经久不衰,闪闪发光。简单来说,剪纸艺术最初就是利用剪刀或是刻刀来在纸张上进行雕刻与塑造,最终形成独具匠心的造型结构。但殊不知,这看似简单的小小装饰品,却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接触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它的表象手法独特、呈现出的内容广泛、形式虽然质朴,但寓意却十分深刻。因此,这就要求当地的剪纸艺术家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探究与挖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让剪纸这项民间艺术能够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以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2008年6月7日,剪纸(庆阳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16。
2011年5月23日,剪纸(会宁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Ⅶ-16。
2014年11月,定西剪纸被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06年,兰州剪纸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