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面塑,又称上海面人赵,是上海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上海面人赵的艺术博采众长、不拘泥于既定程式,在继承北方传统面塑精华的基础上,又经过江南文化的洗礼,逐渐形成了精致、优美、灵动的艺术风格。
2008年6月7日,面人(上海面人赵)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52。
上海面人赵的艺术博采众长、不拘泥于既定程式,在继承北方传统面塑精华的基础上,又经过江南文化的洗礼,逐渐形成了精致、优美、灵动的艺术风格。对题材、表现手法、人物造型等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使面塑这种民间的、街头的艺术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工艺美术。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上海面人赵吸纳了西方雕塑的表现手法,使人物造型更趋饱满、立体感更强,因此作品显得尤为灵动传神。再次,在色彩的运用上,以赵阔明为代表的海派面塑改进了传统面塑大红大绿的颜色对比,更重视作品的整体效果而不是个体的突出,使色块更加贴合地融入整个作品当中,其面塑艺术由此显得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1840年以后,北方面塑艺人进入上海。
20世纪30年代,上海面人赵由“面人大王”赵阔明开创。
1956年以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面塑工艺师创作了大量的面塑作品。
上海海派面塑具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形态,由赵阔明总结出了“手掐八法”和“工具八法”。“手掐八法”即传统的纯手工制作手法:揉、揪、搓、碾等。“工具八法”是采用特制的工具,如:拔子、骨针、小剪刀,小梳子、毛笔、镊子、竹竿、竹劈、小锥子等进行剁、挑、拔、按、轧、切等工序。
在作品题材的选择上,上海面人赵突破了传统面塑经常表现的婚、丧、嫁、娶等题材,加入了戏曲人物、历史文化典故和贴近现实、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使面塑的表现题材更为丰富多样,更具现实意义。
上海面人赵的代表作品有《二进宫》《关公夜读》《民族大团结》和《友谊长城》等。
上海面人赵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它凝结了民间艺术的精华、丰富了海派文化,使上海艺坛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以面人赵为代表的海派面塑发展陷于困境,艺人老龄化的情况十分严重。为了在现代市场环境中生存,面塑制作往往追求迅捷简便,工艺草率粗劣,无法继续保持面人赵精工细作的艺术特色。长此以往,这项技艺将失去原有的魅力,在沉寂中走向消亡。保护和传承上海面人赵艺术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急需有关人士共同努力。
赵艳林,女,满族人,生于1941年,上海市人。2009年5月,赵艳林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工艺美术研究所申报。1959年,赵艳林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学面塑,也学国画、书法。20世纪60年代起,其面塑作品《荷花舞》《白蛇传》《梁祝》等就频频亮相各大工艺美术展览,作为礼品送往60多个国家。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海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工艺美术研究所获得“面人(上海面人赵)”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