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典毛笔制作特点是选料严格,毛原料以山东济宁黄狼毫(后杂夹高级狸毛)、山兔背脊箭毛、江浙正羊毫、湖麻)等优质料为主,以广西资源县尾竹及雄鸡颈毛作配,由于选料、制作之精细,左右上下运笔,均能保持尖、齐、圆、健的4大特点。
黄昌典毛笔制作工序为水盆工、插盆工及修笔工。水盆工即制作笔头的初胚,人均日作30颗;插盆工即制笔杆并将笔头初装笔杆,人均可日装百余支;修笔工将初装之笔依长短之处逐加整修,人称制笔绝活,人均每日修30-50支。
2010年,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入选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昌典毛笔店创办于清朝咸丰年间,创始人黄松山、陈春廷,均是湖南籍人,同受雇于笔店当制笔工。陈春廷制笔经验丰富,手艺高出同辈,制作鸡狼毫笔和大条幅笔尤有独得之秘。黄松山与陈春廷交往深厚,黄认陈为义父,陈将积累了数十年制笔的手抄秘本授于黄松山,黄从中悟得其道,手艺大进。此后黄在司门口(今依仁路一带)以“黄昌典”为号开设毛笔店。由于黄昌典毛笔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用户赞许“黄昌典,买笔不用选”。其毛笔“货销两广,誉满三湘”。
解放后,学习文化热潮的兴起促使制笔业的发达。1958年统计,制笔有20多户,员工138人,月产毛笔64673余支。同年黄昌典、文魁堂等老字号组成合益毛笔社。由黄昌典老艺人传授经验,并恢复了一些传统制笔操作方法,生产鸡狼毫、兔狼毫、长锋极品鸡毫等20多个品种的毛笔。合益毛笔社还推行流水作业法,把原3工序改为拉毛、间梳、圆笔、整笔、对套5工序,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毛笔月产量由3.4万支提高到4万支。1969年,黄昌典毛笔生产合作社与阳桥工农文具合作社合为桂林文具用品厂,有职工11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黄昌典”铭牌被停用,1979年得以恢复。1980年,桂林与熊本结为友好城市,特制一批“黄昌典”的“梦笔生花”、“书画紫毫”、“五毫对笔”等毛笔赠给日本熊本市。黄昌典毛笔1990年仅作为保留地方传统名牌产品而维持生产,仍系手工制作,年产各类毛笔约3万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