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绸,是山西丝绸业鼎盛时期的代表,产于山西长治,因潞州而得名,历史上曾与杭缎、蜀锦齐名,名列中国三大名绸之一,是极富地方特色的特色传统丝织品,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室贡品以及支撑晋商发展的主要商品。
2014年潞绸手工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15年6月开始,借助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机遇,潞绸随“山西品牌丝路行”相继走过了匈牙利站、吉尔吉斯斯坦站、俄罗斯站、意大利站、泰国站,赢得了国外消费者的钦佩和惊讶。
潞绸在工艺上更是精益求精,所有织造的工艺都离不开经线与纬线的配合,而潞绸的经线与纬线都需要不同的工艺处理。经线,需要原料分档、浸渍、缫丝、络丝、整经,而纬线需要并丝、扬返、染色、络丝、卷纬。用捻丝做经线,不同捻向的合股丝做纬线,上机织造,才可以织出不同手感、不同纹样的成品。而织造之前还需要做织机装造、纹样设计和纸板制作,其中纹样设计又包含了纹样、意匠、配色三个工序。传统的织造作品有真丝织锦被面、手帕、水纱、皱纱、提花绸、花软缎,后经设计创新,出现了丝织画卷这样的艺术品,也有了睡衣、桌旗、靠枕等更为贴近日常的产品。
传统潞绸精巧亮丽、手感厚实、结实耐用,组织结构均为三枚斜纹地和纬六枚斜纹提花,辅以刺绣、手绘等。曾被誉为“太行山上一枝花”。
潞绸,是山西丝绸业鼎盛时期的代表,产于山西长治,因潞州而得名,历史上曾与杭锻、蜀锦齐名,名列中国三大名绸之一。穿丝绸其实就是在穿文化,现代潞绸是将几千年丝绸文明与现代时尚交织在一起的艺术品。
早在盛唐时期,山西的丝与绸就已在“丝绸之路”通行。拂去历史的尘埃,追溯中国丝稠文化的起源。上古炎帝农耕时期,地处太行山脉的长治就已经开创了栽桑养蚕的历史。
从隋朝起,潞绸就已成为山西州府向朝廷进贡的主要物品。从《隋书》记载:“上党,人多种农桑……”享有“南淞江,北潞州,衣天下”的历史佳话。由此可见蚕桑生产在长治等地兴盛已久,并在当时形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力。
丝绸之路是西方了解丝绸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通道,据《山西通志》记载,早在盛唐时期,山西的丝与绸就已在“丝绸之路”通行,且山西人还在西域诸国(阿拉伯地区)传授缫丝织绸技术,说明山西当时的缫丝、织绸技术已相当成熟与发达。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第21子沈王朱模就藩于潞安府后,在山西设立织染局,主管为皇家派造潞绸,使潞绸在潞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织造规模,是当时山西省进贡的主要产品和赋税的大宗来源,盛极一时,作为皇室贡品,代表了明清山西乃至全国纺织技术的较高水平。明万历年间,潞绸发展到鼎盛时期,“士庶皆得为衣”,此时潞绸作为普通百姓的饰品,充分融入到了民间,作为一种衣着饰品,承载了深刻复杂的审美、习俗等文化内涵,融入了灿烂的中华丝绸文化之中。据乾隆《潞安府志》记载,长治有织机13000台,登机鸣杼者数千家,“潞绸”名扬四海,与“杭缎”、“蜀锦”齐名。清代也是潞绸长足发展的阶段,据史书记载,长治每年生产丝绸达3000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