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徐氏泥彩塑),四川省大英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泥塑(徐氏泥彩塑)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泥塑艺术,主要流传于四川省大英县一带,具有工艺独到,泥塑作品上百年不变形,五十年不变色的传统美术工艺特点。 [1] [3]2008年6月7日,泥塑(徐氏泥彩塑)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47。
清末民初,川中塑像名师杨子园、罗体成收徐得亲为关门弟子,是为徐氏泥彩塑的发端。徐得亲之子徐兴国自幼随父学习雕塑、绘画、书法艺术,完整地传承了衣钵。
徐氏泥彩塑用传统技法施工,泥塑用黄泥、黏土就地取材,先绘图设计(包括白描,效果图和施工图),再扎架、砌粗坯,上细泥。等白坯完成待干,修补后,刮灰打磨,作立彩花纹,上彩贴金,开相完成。徐氏泥彩塑有圆雕、浮雕、单尊、群像等类型,采用传统人物造型服饰彩画、贴金,绘画工笔重彩,透出古风雅韵。其内容多以宗教故事、历史故事为题材,劝善向道。完成后的泥彩塑作品可以上百年不变形,50年不变色。
徐氏泥彩塑制作所用相关器具用品为黄泥、黏土、柏木、谷草、泥敏子、特制颜料等。
基本制作步骤按以下工序进行:
1、构图:根据甲方要求塑何神像、尺寸比例为头像分文像、武像、行七、坐五、跪四、盘三半、以头尺寸分。以白描为主、算好各部位比例按图施工。
2、扎骨架:以柏木、香樟木为好,正桩,另据造型要求扎大小臂及腿脚。
3、和泥:选干净黄土、粗坯用谷草扎节和即草筋泥,小型用人工和,如大批量可用牛踩。
4、搭粗坯:用草筋泥取粗型、层层加草绳或草辫缠绕。待七成干,即做细泥。
5、做细泥:细泥用干黄泥发细后加细河砂、棉花或细麻筋,捶细,作衣纹头像。
6、修补待干,细泥做好后,必须补裂缝,待干。
7、待细坯布干透后,即可穿金上彩。上彩用矿物色或油漆、油彩、国画色、水粉均可。穿金用土漆灰或胶灰补好、砂光。做立彩花纹。打底漆或贴金或画彩色均可。
8、开相:所有工序做好后,最后画眉眼、开嘴唇、取眼神,清理干净完成。
1979年,修复新都宝光寺500罗汉。
1981年—1989年,徐氏泥塑匠人耗时八年,设计和塑造了“鬼城”造型各异的塑像2000余尊。
1991年—至今,为绵阳圣水寺塑神像3000余尊。
1994年,为湖南南岳塑神州祖庙、三教九流殿、七十二行祖师堂、百家姓祠堂等。
传承价值
徐氏泥彩塑以传统技法完成整个泥彩塑,每道工艺都经过百年经验的总结,有它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徐氏泥彩塑以家教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宣扬真、善、美,劝善向道,亦有其人文内涵。
徐氏泥彩塑在泥塑的传统技法和人物造型以及色彩方面均有所改进和创新,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徐氏泥彩塑作品在各旅游景点及宗教寺庙较受欢迎,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受泥彩塑之类传统艺术的人不断减少,徐氏泥彩塑传人极少,继承和发扬十分不易,急需保护。
传承人物
徐兴国,男,1953年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泥塑(徐氏泥彩塑),四川省大英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英县文物管理所(大英县汉陶博物馆)获得“泥塑(徐氏泥彩塑)”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泥塑(徐氏泥彩塑)”项目保护单位大英县文物管理所(大英县汉陶博物馆)评估合格。
2012年,在由文化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联合主办的“根与魂——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上,“徐氏泥彩塑”作品进行了展览和泥彩塑制作过程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