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夹江年画),四川省夹江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夹江年画是四川省夹江县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据记载,夹江年画与绵竹年画和梁平年画齐名,为四川三大年画之一,约在明代中叶,夹江县已出现年画作坊,董大兴荣作坊为其中的代表。夹江年画题材丰富,主要内容包括神像、门神、山水花鸟、戏剧故事、神话传说等,也不乏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在众多作品中,“黄丹门神”较受人们的欢迎。夹江年画以木版套色印制,色版少则四套,多则八套,具有色彩艳丽、工艺精湛的特点。
2008年6月7日,木版年画(夹江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65。
据考证,夹江年画起源于明代初期,明代中期,夹江已有专门制作年画的作坊。
清代,年画制作已形成行业。后来,随着夹江纸业的发展,年画制作逐渐繁荣。
民国时期,夹江县城及近郊已有大小作坊20多家,夹江县城内(北街、西街)有专门经营年画的店铺,其中以“董大兴荣”为代表。从事年画生产的艺人农忙时经营农业生产,农闲时购买纸张、研制颜料、雕刻画版等。秋收之后便开始生产年画这一家家必备的“年货”,一直要忙到腊月底。夹江年画除满足四川本地民间需求外,还远销云南、贵州等省及东南亚各国,年销量在200万至400万之间。
20世纪60年代,夹江年画遭受重创,画版被劈坏做烧柴,作坊歇业,工人改行,明清早期的许多作品因此而毁坏失传。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年画严重滞销,市场萎缩。
20世纪80年代,夹江县对年画开展了抢救和保护工作,许多年画老艺人、画家重操旧业,示范表演,开拓市场,夹江年画得以新生。
构图特征
夹江年画常常运用散点式平面构图,既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表现大场景,也可以突出主题形象,强化神的中心地位,加强神的威严感。夹江年画既强调对称式构图的完整匀称,在对称中不失风趣变化,又强调中心式构图的灵活多变,以主要人物为中心,将次要人物及景物向上下左右四周推移排列,形式生动灵活,主体人物突出。
夹江年画在空间布局上追求满与空的对立统一,讲究留白,以达到大小比对、曲直相生、上下衔接、龙蛇飞舞、静中有动的效果。“满”是夹江年画构成的规矩,利用“空”在“满”中求变化,达到画面既饱满又轻松自在,满而不挤、空而不虚的效果。艺人按照所需形式进行大胆取舍和变形处理,将与主题无关的背景舍弃得干净净。采用空的构图手法,去掉背景,突出人物,简明扼要,画面靓丽,画里的“满”和画外的“空”、画面的密与画外的疏达到对立统一,在构图中表现了较强的形式美感。
人物造型
夹江年画中不管是英雄豪杰还是平民百姓,其造型一般都较为丰满挺拔,健壮美丽,且具有吉祥喜庆气氛,适合节庆使用;夹江年画人物造型比例特殊,光是头部就占了人物身长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夹江年画刻意突出人物面部,而面部又注意突出眼睛,刻画出人物的神情;夹江年画人物造型夸张、表情生动,面相带有有四川人的特征,整体人物造型柔美清奇,带有浓郁的川味。
色彩线条
色彩特征
夹江年画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年画的色料直接从矿物或植物中提炼,分黄、丹、紫、绿、兰、黑六种。其中,黄色用槐树花炒热磨碎成粉,加矾水熬煎而成;红色用云南红木劈碎上锅煮熬,出色后加灰搅拌,滤出杂质后再加矾即成深红色。各具特点的颜色巧妙地配合在画面中,冷暖对比鲜明。同时,不褪色也是夹江年画色彩的一大特色。
夹江年画的用色多采用复色,如槐黄、紫红、橘红、品绿、佛青等色,而很少运用单纯的红、黄、蓝原色,并且讲究色系的搭配。在色彩搭配时主要运用暖色配色,如藤黄、橘红与紫红搭配,而绿色和蓝色等冷色只是辅助颜色。有时会运用黑、白调和其间以统一,巧妙地把色彩的明暗对比和冷暖对比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色彩的空间混合”效果。
线条特征
夹江年画的线条严整简洁,年画艺人以刀代笔刻出的线条爽快利落、粗犷清晰。每幅作品都有较强的整体气势和古朴的装饰效果;夹江年画的线条质朴,表现人物或道具主要用黑色线条,胡须头发、兵器斧钺等均用较阔的黑面,面部、服饰及图案则用简洁生动的线条,其它位便根据其结构、质地和主次,分割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色块。
制作材料
夹江年画用纸考究,原料、质地、规格、厚薄、色泽、韧性等都要根据年画印制的需要来决定。夹江年画用纸大都由作坊直接同槽户(造纸户)联络,按期按样供货,常用的品种有高阳纸、粉间纸、粉对方、川连纸、贡川纸、对方纸等。有时年画作坊还得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纸进行精加工,以适合印制的需要。
制作步骤
夹江年画的制作采用传统技法木版印制,手工操作。特点是一色一版、套色印刷,多者九色十色,少者三色五色不等,其制作过程主要分为制版和印刷两个步骤。
制版:选用上等梨木和白杨木,入水泡制十天半月,待浸透晾干后,由绘工或画师墨绘图案,按一色一板套绘,色版一般用白杨木,线版用梨木,画好以后涂以油,待稍干即由刻工刻制。一幅年画大约需要六七块木版,因此,一般作坊里都有上百块的木版。
印刷:印刷需细致耐心,印色要匀,套色要准,一般由女性完成,有的专门雇请印工印刷。先用线版黑色印出墨线、黑发、眉眼、衣纹等,再套印淡色版,如黄丹、土黄、赭石,最后印深色版,如紫色、蓝色、绿色等。
夹江年画内容丰富,有以民间生活习俗的风情画,如《男十忙》《女十忙》《耕读传家》《闹元宵》等;有以传统故事为主的戏曲图,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穆桂英挂帅》《张良吹箫》等;也有平安祥和欢乐的主题,如《人丁兴旺》《五谷丰收》《财源涌进》《吉祥如意》等;还有描绘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风景画,如《峨眉风光》《西湖十景》等。
另外,神话传说和民俗门神也是夹江年画的主要内容,神话传说一类的有《一团和气》《八仙过海》《耗子结亲》《狮子会》《秦叔宝》《尉迟恭》《钟馗》《哪吒》《二十八宿》《十二宫神》《灶神》《土地》等;民俗门神一类的作品有大门两旁的武门神、影壁墙上的福字灯、房间中堂的金童子、窗户两旁的月光画、牛棚禽圈上的避瘟神、粮仓上社稷神等。
传承价值
夹江年画制作工艺精湛,特点鲜明,色彩艳丽,久不褪色,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可以为西南地区民俗和民间工艺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夹江年画是民间进行伦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它所涉及的神话传说、生产建筑、自然风光、小说戏曲、游戏节庆和社会生活等内容具有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传播的功能。
传承状况
夹江年画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年画资料、画版损失严重,明清早期的年画已失传;年画滞销,失去市场;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技艺人员青黄不接,很多画家改行。
保护措施
2010年,夹江民间艺人张荣强、吴泽全在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夹江年画研究所。他们全面恢复了夹江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发掘、收集了年画雕版百余套,复刻了《陈姑赶潘》《元亨利贞》等在夹江早已消失的古版年画。
2016年,夹江民间艺人杨继容成立了谷雨文化公司,主要开发夹江年画的文创产品,并进行市场推广。
夹江县文化部门也通过开展“夹江年画进校园”“年画进万家”“夹江年画普及培训”等活动,宣传夹江年画、培养夹江年画传承人。同时,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大型非遗展等活动,以提高夹江年画的知名度。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夹江县文化馆获得“木版年画(夹江年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木版年画(夹江年画)项目保护单位夹江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重要展览
2017年2月,夹江年画在中国民俗文化表演和工作坊系列活动中展出。
2018年春节,夹江年画研究所在乐山大佛景区、2018嘉州大庙会、夹江广场举办了夹江年画非遗展示展销。
2019年10月,夹江年画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巧手夺天工——传统工艺的现代新生”展览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