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银铜器制作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从观赏到实用,品类繁多的湟中银铜器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而著称,使用敲、錾等技巧,通过浮雕、平雕、拉丝等表现手法,加以独特的技艺——鎏金,制作出的产品,从大到小可谓件件精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湟中银铜器可分为银器和铜器加工制品。皆具有藏文化的艺术特色。银器制品工艺精细,图案丰富、复杂,造型逼真,表现手法独特,湟中银器工艺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素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而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深受各族群众喜爱。银器品种繁多,有银茶壶、银茶盖、银茶托、银木碗等日用器皿;辫饰、耳环、项链、手镯等各种佩饰;还有寺院的供器、小转经轮、净水壶、供水壶等法器,唢呐、镶翅法螺等乐器作工精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由于受佛教文化影响,艺人们常用“八吉祥徽”(金鱼、宝瓶、胜利幢、法轮、吉祥结、右旋海螺、妙莲)和曼陀罗、妙翅鸟、龙、凤、雄狮、怪兽、祥云、宝焰等作为装饰图案。铜器加工工艺精湛,图案复杂,造型逼真,表现手法突出。铜器有佛像、灯、净水碗等寺院和宗教用品;有火壶、火盆、香炉(底部常有“大明宣德”字样,铸者自认其水平达到宣德炉水平了)、香筒(放香用)、蜡台、灯儿、手炉儿等宗教、民用品。
鎏金技术是中国古代的发明。方法是把一毫米厚左右的金箔剪碎,放在坩埚中加热至400℃时,放入汞(水银)。黄金与水银的比例为1:7,加以搅拌后,倒入水中,形成“金泥”。用“金棍”沾“金泥”,在青铜器上反复刷匀,最后,用炽热的木炭烘烤青铜器表面,使水银蒸发,黄金留在青铜器表面,成为一件金光灿烂的鎏金青铜器。
银铜器加工工艺较为复杂,其图案复杂,造型逼真,表现手法突出。主要流程为:下料—焊接—砸—灌胶—构图—抛光。湟中银铜器的生产方式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其代表艺人有青海省三级工艺美术师圈发福、李占邦等,有作坊四十余家。
鎏金也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亦称“涂金”、“镀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银、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银、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其工艺程序有:煞金、抹金、开金、压光。银铜器鎏金技术一般是家传技术,带有保密性。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湟中县银铜器协会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资格。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是湟中银铜器加工工艺的技艺,该技艺已有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可分为银器和铜器两种加工工艺。银器加工工艺素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由于受佛教文化影响,艺人们常用“八吉祥徽”(宝伞、金鱼、宝瓶、胜利幢、法轮、吉祥结、右旋海螺、妙莲)和曼陀罗、妙翅鸟、龙、凤、雄狮、怪兽、祥云、宝焰等作为装饰图案。湟中县加工作坊三十余家,其代表艺人有何生寿(省一级工艺美术师)、何满、何云等。
1、传承价值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可分为银器和铜器加工技艺,加工手法精湛,图案新颖活泼,做工精细、巧妙,具有浓郁的藏文化特色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2、传承现状
由于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其生产方式一般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原则上不外传别姓。再加上工艺复杂,技术难度高,学徒到娴熟匠人培养时间长,产品制作慢,投资大,见效慢的客观原因和事实。加上许多年轻人对银铜器加工不够重视,放弃学习这门手艺,老艺人相继去世,使得这门手艺从业人员少,对银铜器加工技艺的传承和弘扬带来了不利,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3、传承人物
何满,男,1965年4月出生。2012年12月,何满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申报,申报项目: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4、保护措施
湟中县政府部门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湟中银铜器加工技艺,着力打造“八瓣莲花”民间艺术品牌,成立了银铜器民协会,并投入专项资金设立展室,划拨地块搭建平台进行统一创作、展示和销售,还不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收集整理文史资料并进行录音、录像,通过上述措施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