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塔黄是蓼科植物高山大黄的根茎,生于海拔3900-4000m的山坡草地,主要分布在西藏米林、朗县等地。
塔黄是藏药的一种,据《西藏常用中草药》:“治目赤头痛,闭经,癓瘕:塔黄6-12克,水煎服。”
塔黄的根及根状茎中含有约4.6%的总蒽醌成分,其中以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为甙元的结合型蒽醌约3.2%,游离型蒽醌约1.4%,此外,还含有大量的鞣质。
塔黄具有较弱的致泄作用,具备泻热、导滞、散瘀、消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滞、痢疾、湿热发黄、目赤头痛等病症。
注: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
塔黄是高大草本植物,高1-2米,根状茎及根长而粗壮,直径达8厘米。
茎单生不分枝,粗壮挺直,直径2-3厘米,光滑无毛,具细纵棱。
基生叶数片,呈莲座状,具多数茎生叶及大型叶状圆形,直径20-30厘米,近革质,顶端圆或极阔钝尖形,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或稍不规则,基出脉5-7条,和侧脉一起直伸向叶缘,于叶下面显著凸起,叶上面光滑无毛,下面无毛或有时在脉上具稀疏短毛;托叶鞘宽大,阔披针形,长10-15厘米,玫瑰红色,两面均光滑无毛;上部叶及叶状苞片向上渐小近圆形,直径5-13厘米,叶柄亦渐短,苞片淡黄色,干后膜质。
花序分枝腋生,常5-8枝成丛,总状,长5-9厘米,稀再具小分枝,光滑无毛;花5-9朵簇生,花梗细,长2-3毫米,关节位于中部或稍近下部,无毛;花被片6或较少,基部联合,上部直而不外展,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内轮3片稍大,长2毫米,宽1毫米或稍宽,外轮3片略小,黄绿色;雄蕊(8)9,花药扁,矩圆状椭圆形,花丝扁,基部稍宽,长3-3.5毫米,露出花被外;花盘薄;子房卵形,花柱短,初时平展,以后翘起,柱头头状,有凸起。
果实宽卵形或卵形,长6-7毫米,宽5-6毫米,顶端钝或稍尖,基部近圆形到微截形,翅窄,一般宽不及1米,稍厚,纵脉靠近翅的边缘,深褐色。种子心状卵形,黑褐色。花期6-7月,果期9月。
塔黄和竹子一样,是单次结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即经过5-7年的营养生长后才开花结果,之后便死去,一生只开一次花。
开花以前的塔黄并不起眼,乍一看去,很像一棵大白菜。
但是到了开花这一年,它会长出高达1.5-2米的花序,由下向上逐渐变细;花序外面一层一层包裹着大型半透明的奶黄色苞片,其实这是变态的叶。
塔黄的苞片互相重叠,将所有的花部器官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能够有效地保存热量,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从而加快受精的过程,以帮助植物在短短4个月的生长季里迅速完成繁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