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禹州漏芦,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故东垣以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伤寒论》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
中药禹州漏芦是菊科植物蓝刺头或华东蓝刺头的干燥根,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本草经疏》:“禹州漏芦,苦能下泄,咸能软坚,寒能除热,寒而通利之药也。故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本经逢原》:“禹州漏芦,《本经》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盖咸能软坚,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邪从下而出也。”
《本草求真》:“禹州漏芦,遗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热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芦寓有收涩之功也。”
《本经续疏》:“禹州漏芦,《本经》谓其下乳汁,《别录》谓其止遗溺,旨实相反,何欤夫溺以温化而通,乳以清纯而下。遗溺因乎热,乳不下亦因乎热,非有二也。惟其利水由于除热,是以能使不应行者归于应行,而应行者不得应行而不行,则漏芦者谓为疡证逐湿之剂可也。”
《本草正义》:“禹州漏芦,滑利泄热,与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过之。苟非实热,不可轻用。不独耗阴,尤损正气。”
蓝刺头分布于新疆天山地区。适应力强,耐干旱,耐瘠薄,耐寒,喜凉爽气候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忌炎热、湿涝,可粗放管理。是一种良好的夏花型宿根花卉。
华东蓝刺头分布于辽宁(南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福建、台湾、广西。常生于山坡草地。
蓝刺头
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
茎单生,上部分枝长或短,粗壮,全部茎枝被稠密的多细胞长节毛和稀疏的蛛丝状薄毛。
基部和下部茎叶全形宽披针形,长15-25厘米,宽5-10厘米,羽状半裂,侧裂片3-5对,三角形或披针形,边缘刺齿,顶端针刺状渐尖, 向上叶渐小,与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同形并等样分裂。
全部叶质地薄,纸质,两面异色,上面绿色,被稠密短糙毛,下面灰白色,被薄蛛丝状绵毛,但沿中脉有多细胞 长节毛。
复头状花序单生茎枝顶端,直径4-5.5厘米。
头状花序长2厘米。基毛长1厘米,为总苞长度之半,白色,扁毛状,不等长。外层苞片稍长于基毛,长倒披针形,上部椭圆形扩大,褐色,外面被稍稠密的短糙毛及腺点,边缘有稍长的缘毛,顶端针芒状长渐尖,爪部下部有长达4 毫米的长缘毛;中层苞片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约1.1厘米,边缘有长缘毛,外面有稠密的短糙毛;内层披针形,长8毫米,外面被稠密的短糙毛,顶端芒齿裂 或芒片裂,中间芒裂较长。
全部苞片14-18个。小花淡蓝色或白色,花冠5深裂,裂片线形,花冠管无腺点或有稀疏腺点。
瘦果倒圆锥状,长约7毫米,被黄色 的稠密顺向贴伏的长直毛,不遮盖冠毛。
冠毛量杯状,高约1.2毫米;冠毛膜片线形,边缘糙毛状,大部结合。花果期8-9月。
华东蓝刺头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80厘米。
茎直 立,单生,上部通常有短或长花序分枝,基部通常有棕褐色的残存的纤维状撕裂的叶柄,全部茎枝被密厚的蛛丝状绵毛,下部花期变稀毛。
叶质地薄,纸质。基部叶 长10-15厘米,宽4-7厘米,羽状深裂;侧裂片4-5(7)对,卵状三角形、椭圆形、长椭圆形或线状长椭圆形;全部裂片边缘有均匀而细密的刺状缘毛,向上叶渐小。
中部茎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与基部及下部茎叶等样分裂,无柄或有较短的柄。全部茎叶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无毛无腺点,下面白色或灰白色,被密 厚的蛛丝状绵毛。
复头状花序单生枝端或茎顶,直径约4厘米。
头状花序长1.5-2厘米。基毛多数,白色,不等长,扁毛状,长7-8毫米,为总苞长度之半。外层苞片与基毛近等长,线状倒披针形,爪部中部以下有白色长缘毛,缘毛长达6毫米,上部椭圆状扩大,褐色,边缘短缘毛;中层长椭圆形,长约1.3厘米,上 部边缘有短缘毛,中部以上渐窄,顶端芒刺状短渐尖;内层苞片长椭圆形,长1.5厘米,顶端芒状齿裂或芒状片裂。
全部苞片24-28个,外面无毛无腺点。小 花长1厘米,花冠5深裂,花冠管外面有腺点。
瘦果倒圆锥状,长1厘米,被密厚的顺向贴伏的棕黄色长直毛,不遮盖冠毛。冠毛量杯状,长3毫米;冠毛膜片线 形,边缘糙毛状,大部结合,花果期7-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