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剪纸是山东聊城市的传统民间工艺,1993年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茌平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世世代代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装饰风韵,点缀着茌平人民的生活和淳朴情感。如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礼仪生辰、装饰环境等等。茌平剪纸种类繁多,花鸟、鱼虫、禽兽、风景、人物等无所不有,其中多数作品表现了富贵平安、团圆吉祥、福寿喜庆的朴素愿望。
茌平剪纸在2009年9月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茌平剪纸,闻名遐迩、驰名中外,具有久远的艺术价值和无限的生命力。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参加全省、全国展览,部分作品分别被省美术馆、国家美术馆收藏,各级报社、电台、电视台多次给以报道。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艺术(民间剪纸)之乡”,1995年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14年再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剪纸)艺术之乡”。
茌平剪纸具有线条豪放、形式朴素、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各种各样的花鸟人物,形象传神,栩栩如生。民间艺人用其朴素的手法将纸剪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其技艺代代相传。在内容上反映喜庆、吉祥、如意、忠孝之题材较多。在艺术风格上,茌平县东、西部剪纸同中有异。东部地区注意物象的外部轮廓,不打草稿就动剪成形;西部地区在简括的物象上注意必要的花纹装饰,使作品显得俏丽高雅。逢年过节,多剪“白莲红鱼”,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新婚嫁娶,则用“鸳鸯戏水”,祝愿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茌平剪纸已被中国美术馆、省美术馆收藏80多幅,另有不少作品被国外收藏家收藏。
茌平民间剪纸艺术源于何时,很难考证其源流。如何繁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论是源于民俗和传说,还是源于“镂金箔”、“剪彩”等,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剪纸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发展历程。既然茌平这方热土据今已有4、5千年的历史了,可以推断,茌平民间剪纸艺术的产生应该相当的早了。
茌平剪纸经过长期的流传,已经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概括的讲为“粗犷传神”。这一特点的形成,缘于鲁西这方水土养育了鲁西人豪爽传统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积淀熏陶了鲁西人的审美观念。
历史上的茌平县处在南北御路的要道上,加之茌平在明朝大规模移民建村的特殊原因,使得南北民间文化艺术在这里有了容易融会和渗透的机会。因此,综观茌平剪纸,在“粗犷传神”总的特点外,还呈现出“粗中有细,刚中有柔”的趋向。在我们挖掘、搜集、整理到的数千件剪纸作品中,能显而易见的看到这些特点。在具有代表性的剪纸作品中如:“双鸡”、“百鸟朝凤”、“二龙戏珠”“小兔啃豆棵”“老鼠偷葡萄”等,都很注重物象的轮廓,给人一种颇似剪影的感觉。“天仙配”、“喜庆有余”、”王小赶脚”“蝈蝈嬉白菜”“团花”等剪纸作品,剪法上不但粗犷豪放,而且粗中有细,在简括的物象上进行了花纹装饰以及圆、点、线方面的细腻制作,使剪纸作品流露着柔软的俏丽美。
茌平剪纸中的“团花”——民间俗称“红月亮”,就达百余种,算得上“茌平剪纸的精华”。民间嫁娶,没有一家窗户上不贴大红“月亮”的白底红花,给人一种充满生气和吉祥喜悦的感觉。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