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川纱纸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大化县贡川乡、隆安县联造村和都安瑶族自治县等地的特产。其中贡川乡的生产规模、工艺传承比较完整,至今已经有上百年历史。
编撰于民国22年的《那马县志草略》有:“纸工,那马唯贡川一乡,村村产为常业”的记载。民国时期,是贡川纱纸的盛产期,外地商人纷纷来到贡川街开设商号收购纱纸,每个街日上市100多担,仍供不应求。
贡川纱纸历史悠久,产品远销全国乃至东南亚,主要用于抄写经书、拭擦机器枪炮、药材茶叶包装和制作纸伞、纸扇、绑钞、祭祀品、烟花炮竹等,成为当地一个有名的纸业品牌。
贡川纱纸始于唐朝,盛于清代,宣统年间,曾有广东商人到贡川街上设“永协号”商行,进行纱纸购销业务。
到民国时期达到最旺盛。民国后期,在贡川乡贡川、清波、等宦等村,几乎家家户户从事贡川纱纸生产。
解放后,在成立初级社、高级社期间,贡川、清波一带,每个屯都有纱纸生产组,并发展成为纱纸加工合作社。成立人民公社后,统一在贡川村的龙山片集中加工制作,称贡川纱纸社,时属马山县贡川乡人民公社。
1973年,马山国营造纸厂将在该厂工作的贡川籍工人十多人及其家属、子女下放回贡川原籍,与贡川纱纸社的生产能手(不是生产能手的人员清退回所属生产小队从事农业生产)合并组建国营贡川纱纸厂,人员定性为工人,享受非农业待遇。该厂生产期间,仍属纯手工加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以户为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随即风生水起、热火朝天,贡川纱纸厂也仿照农村改革的做法,实行“以户为核算单位、自负盈亏”的责任制。至此,贡川纱纸的生产模式全部实行以户为生产单位的手工作坊形式。
1989~1992年间,是改革开放后贡川纱纸手工生产的鼎盛时期,当时整个贡川乡(主要集中在贡川、清波两个村)有500多户农户1500多人口直接从事纱纸手工生产,基本上是“人人动手、家家参与”。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与发展,加上贡川纱纸手工制作环节多、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年青人向往外面世界、不愿辛苦等因素的叠加挤压,贡川纱纸的手工生产开始走向下坡路。
2007年,贡川纱纸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贡川纱纸保留着我国古代生产纸张的传统工艺,用纱树皮和原始简单的工具,通过泡纱皮、煮纱皮、洗纱皮、选纱皮、碾料、制药纸、造槽水、捞纸、压榨、晒纸、揭纸、数纸、剪纸等繁杂的工序流程,才能制作出来。
贡川纱纸以纱树为主原料,纱树又叫构树,属桑科落叶乔木,树皮纤维韧而细长,是造纸的高级原料,广西各地尤其是桂西北石山地区普遍生长,贡川及其附近山区有丰富的纱树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