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原始的制作工艺相当简单。在地上固定一根木桩,木桩顶端有一尖顶铁柱。铁柱托着一个锅盖大小的圆盘。为防止圆盘倾斜,取一废旧木车轮轴头固定于圆盘中央,然后套在木桩上。制作时,一人用脚猛蹬木盘的边缘,使其飞速旋转起来。工匠将调制好的泥料垛在木盘上,随旋转的力量,用手将泥料捋制成各种形态的器皿。脱制成形的生坯置于阴凉处风干后装窑烧制,熏蒸数日,泥坯即成瓦性,也就是人们常用的盆盆罐罐。
这些自制的泥陶价格低廉,又结实耐用。用泥罐盛放汤粥,送到田间晒上几个时辰不会变馊。因为这些特点,所以佛头寺的泥陶远销当时的滨县、蒲台(今博兴县)、海丰(今无棣县)、沾化、阳信、利津一带,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流传的歇后语:“佛头寺的黄盆——一套一套的”,可见佛头寺泥陶在黄河口一带的影响。
2007年8月,垦利县“佛头黑陶”传统技艺列入东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头黑陶已有640多年历史,相传明朝洪武二年(1369),山西移民李元成、李元通来到大清河尾闾的利津县佛头寺(今垦利区胜坨镇佛头寺村一带)附近定居。因为无钱购买生活所需的器皿,就用河边的淤泥自己烧制盆、罐、桶、瓮等,佛头寺黑陶由此诞生,并成为家传的手艺。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艺人们烧制黑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佛头寺黑陶的质量也不断跃上新台阶,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不仅烧制生活和生产用品,还烧制装饰性器物,泥陶的作用渐渐由实用上升到观赏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