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俄罗斯诗人迈科夫的作品。诗人把视觉形象转化成回忆和幻境,不仅加深了诗歌的意蕴,而且赋予作品一种飘忽状的朦胧美。
一朵淡蓝色的
纯净的迎春花!
依偎在松软的
最后一片雪花旁……
是最后的泪水
诉说往日的辛酸,
是最初的梦幻
把另一种幸福期待……
阿波隆·尼古拉耶维奇·迈科夫(AIIOMOH HHKOnaeBnV ManKOB,1821-1897),俄罗斯诗人。生于一个醉心于艺术的古老贵族世家,其父亲是著名画家。迈科夫童年时代在莫斯科郊区的乡村度过,深受大自然环境的感染。后举家迁居彼得堡,人彼得堡大学法学系就学,著名作家冈察洛夫曾授过他的课。1841年大学毕业后,先在国家金库工作,后长期在彼得堡的图书馆、博物馆与外国书刊检查委员会任职。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迈科夫15岁起开始写诗。在大学期间,曾一度与别林斯基接近,写过反映当代生活的长诗《两种命运》(1845)和《玛申卡》(1846),对贵族生活有所微词。但不久他就遁入“纯艺术”的象牙之塔中,与《莫斯科人》杂志接近,在俄国19世纪50年代的革命高涨时,站在保守阵营。他的重要诗集有《诗集》(1842)、《罗马素描》(1847)、《给小姐们》(1846)、《克莱寺院》(1853)、《一八五四》(1855)等。爱情、自然、艺术,是迈科夫诗歌的基本主题。他善于以一个画家的敏锐眼光,把大自然各种美妙的瞬间捕捉到他的诗行中。大自然在他的笔下,充满了沁人的芬芳和灵性。但他的风景诗,常常与人民生活的描绘结合在一起,从民间传说中取材,因而富有生活气息。迈科夫对于爱情的描写也十分真切细腻,常常穿插着对生活的思考,富于哲理性。由于他长期在图书文博单位工作,又在意大利和法国研究过古代艺术,所以,赞美古代的宫殿和神庙,讴歌神话世界,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他的诗歌,形式完美,韵律和谐,有的曾被谱成歌曲流传。
迈科夫虽然在理论上强调纯艺术,但在创作实践中还是反映了一定范围的生活。他潜心于诗歌艺术的创新,是俄国诗歌史上纯抒情诗歌流派的重要代表。他还翻译过歌德、海涅、密茨凯维奇等人的诗。
春天是什么?在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中,留下了多少千古绝笔!然而,读了迈科夫这首《春》,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正如一叶飘落而知秋,一滴水可以映照出整个大千世界一样,依偎在“最后一片雪花旁”(请注意“最后”二字,言冰雪已融尽)的一朵纯净的迎春花,报告了春之信息。仅此一景,展示了姹紫嫣红的大好春光。
然而,诗人没有更多的描写,而是转入深沉的思考:最后一片雪花融:成的泪水,诉说着往日的辛酸,第一朵迎春花好似最初的梦幻,把另一种幸福期待。诗人把视觉形象转化成回忆和幻境,不仅加深了诗歌的意蕴,而且赋予作品一种飘忽状的朦胧美。人生,总希望告别辛酸的往昔,期待未来的幸福,这就是春天的涵义。